癌癥死亡率20年降低23%,歸功于創新療法
2017年2月4日是第18個“世界癌癥日”,今年的主題是“我們能,我能戰勝癌癥 (WE CAN, I CAN)”。
責任編輯:何海寧
放射治療設備(資料圖)。
“以肺癌為例來看,短短這十幾年的時間,我們已經讓晚期患者從過去不到一年生存期,到現在我們有可能讓患者活到四到五年左右,這種巨大的進步有賴于創新藥物的出現。”
廣東省人民醫院副院長、中國臨床腫瘤學會理事長吳一龍教授感慨。
2017年2月4日是第18個“世界癌癥日”,今年的主題是“我們能,我能戰勝癌癥 (WE CAN, I CAN)”。在這前夕,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制和開發行業委員會(RDPAC)發布了《以藥物創新應對癌癥的挑戰》報告,揭示全球及我國目前嚴峻的癌癥形勢和沉重的疾病負擔,以及針對癌癥治療的多種創新療法。
過去的20年,癌癥治療有了顯著的進展。據美國癌癥協會2016年的數據顯示,與死亡率高峰的1990年代相比,目前的癌癥死亡率已降低了23%,這其中83%都歸功于新型的癌癥治療方法,從手術、化療、靶向治療到最新的免疫腫瘤治療、基因療法等。
又根據美國藥品研究和制造商協會(PhRMA)的數據顯示,全球共有超過800種癌癥藥物在研發過程中,其中73%的藥物都是針對個體化治療。“毫無疑問,個體化醫療是目前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