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立“十四年抗戰”的重大意義

長期以來認識不盡一致的抗日戰爭的起點問題,終于通過進入教材的形式加以解決,對此絕大多數人舉手贊成。但有些人也許并不完全清楚,確立“十四年抗戰”到底有著什么樣的重要意義呢?

1931年9月18日晚,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按照精心策劃的陰謀,由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并嫁禍于中國軍隊。這就是所謂的“柳條湖事件”。日軍以此為借口,突然向駐守在沈陽北大營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九一八”事變,揭開了日本對中國、進而對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進行全面武裝侵略的序幕。這是“九一八”事變次日晨,日軍在沈陽外攘門上向中國軍隊進攻。(新華社/圖)

在歷史學科中,抗日戰爭史是最受社會廣泛關注的領域之一。近日,教育部要求各級各類教材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并視情修改相關內容。這表明,長期以來認識不盡一致的抗日戰爭的起點問題,終于通過進入教材的形式加以解決,對此絕大多數人舉手贊成。但有些人也許并不完全清楚,確立“十四年抗戰”到底有著什么樣的重要意義呢?

一是有利于完整還原抗日戰爭的歷史過程。“十四年抗戰”是指,中國抗日戰爭開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結束于1945年日本簽訂投降書,經過了14年艱難曲折的斗爭歷程。其中,以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為界,前6年是局部抗戰時期,后8年是全國抗戰時期。具體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認識:

一方面,局部抗戰與全國抗戰各自具有鮮明的特點。局部抗戰時期,就全國范圍而言,雖然軍事行動主要發生在東北、華北及上海等局部地區,抗戰的規模、范圍、投入都比較有限,它卻與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相互推動、共同發展,并為全國抗戰準備著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外交特別是人心、人力等方面的條件,對于喚起民族覺醒,發動全國抗戰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國抗戰時期,中華民族空前覺醒,舉國團結抗戰的局面業已形成,與日本侵略者不僅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更加激烈的軍事較量,同時也在其他各領域進行了全方位的抗爭。全國抗戰的范圍之廣、規模之大、投入之多、影響之深,都是空前的。

另一方面,14年抗日戰爭是一個連貫的、發展的歷史過程。從日本方面看,自“九一八”事變發動蓄謀已久的、大規模的侵華戰爭后,無論日本在侵略的具體目標、政策、步驟和手段上如何變化,但其實現先征服&l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柯珂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