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是“十四年抗戰”
“十四年抗戰”概念的提出并得到廣泛的認可,是有著充分依據的,它可以使人們更準確、全面和科學地認識中國的抗日戰爭。
遼寧省沈陽市“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圖為2016年9月18日舉行的勿忘“九一八”撞鐘鳴警儀式。
近日,有關部門提出要在教材中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曾經一段時間,人們習慣了“八年抗戰”。但隨著抗戰研究的深入,“十四年抗戰”的概念逐步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乃至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黨和國家領導人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四十周年、五十周年、六十周年、七十周年的大會講話中,都把九一八事變后的抗戰作為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把十四年的抗戰作為一個整體。國內較早的有代表的抗戰史著作,如軍事科學院編的三卷本《中國抗日戰爭史》、國防大學何理教授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中央黨史研究室王秀鑫和郭德宏主編的《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1931-1945)》、南京大學張憲文教授的《中國抗日戰爭史》等,都是以十四年抗戰作為研究框架。
“十四年抗戰”概念的提出并得到廣泛的認可,是有著充分依據的,它可以使人們更準確、全面和科學地認識中國的抗日戰爭。
首先,“十四年抗戰”概念是基于當時中國社會面臨的主要矛盾的判斷。
以社會性質和社會主要矛盾為依據,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歷史的一條重要原理。而九一八事變,是中日民族矛盾開始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折點。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處于“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同中華民族、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同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九一八事變爆發后,日本帝國主義武力入侵中國,獨占中國東北并逐步向山海關內進逼,企圖把中國從幾個帝國主義國家都有份的半殖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