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工智能助推社會治理

有了大數據基礎之上的人工智能,有了國家治理領域的“阿爾法狗”,就可以用人工智能和人之間的制約、制衡來保證決策正確和及時糾錯,同時還不明顯降低效率。當然,這種制約、制衡機制必須法律化、強制化。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程雅云

從社會治理的角度,大數據更是一種“機制”,既是一種應用機制,更是一種推動、倒逼機制:就大數據的本性而言,它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它天生地趨向自由。(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2月9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用人工智能助推社會治理 大數據治理的幾條具體建議》)

在司法領域,設想有一個“人工智能法官助理”,我們可以象給阿爾法狗“喂棋譜”那樣把浩如煙海的法律文本(包括所有的立法解釋、司法解釋等)“喂”給它學習,把連篇累牘的案例材料“喂”給它了解,它對法律和案例的融會貫通、完整掌握一定能超過任何單個的人類法官。

有了大數據基礎之上的人工智能,有了國家治理領域的“阿爾法狗”,就可以用人工智能和人之間的制約、制衡來保證決策正確和及時糾錯,同時還不明顯降低效率。當然,這種制約、制衡機制必須法律化、強制化。

看到這個題目,很自然聯想到的就是“利用大數據破獲犯罪”之類,這是現在對大數據應用的較為普遍的思路,即把大數據視為一種“工具”,一種“手段”。我認為,從社會治理的角度,大數據更是一種“機制”,既是一種應用機制,更是一種推動、倒逼機制:就大數據的本性而言,它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它天生地趨向自由,只有在它的基礎上,絢爛的現代民主治理之花才能更為合理、更為必然、更不受束縛地綻放,人類在自然科學領域的發明和成果,才能從根本上推動人類自身的相互關系和治理結構的變革和優化。

社會數據化,數據社會化

之所以如此,首先是由于人類自身的“數據化”。對于社會成員,從工作內容到每日行程,從單位內部的往來到“朋友圈”的互動,從鴻篇巨制中的煌煌高論到推特臉譜上的片言只語,從你背過的單詞到你走過的步數,每個人的工作、生活、社交、教育、運動等各方面的行為都在越來越頻繁、普遍、精確地數據化。對于社會管理者,他們的管理、控制行為基于數據,也被數據所記錄:電子政務系統記錄著政府的每個流程、每項決策、每個文件及其所有的原始記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