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獵豹

我們在中國見到的距今最早的獵豹圖像,來自四川三星堆。

責任編輯:朱又可

1991年陜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新筑鄉豁口唐金鄉縣主墓出土的胡人與豹。(作者供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2月9日《南方周末》)

在漢語里,有兩種指向不同的文豹。

2012年夏天,我在曲阜孔林的綠蔭圍護下,跨過洙水橋,見到一道門,人們稱之為“墓門”,有三門洞,石階、碧瓦、朱門,不遠處為享殿,那是祭孔時擺香壇的所在。門后是一條肅穆的甬道,古柏參天,鐵枝虬起,足可讓時光老去。石儀有華表、文豹、甪端、翁仲四對,為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刻立。這模樣像金錢豹的動物,據說叫“文豹”,文豹性溫順善良,是最佳守墓者。文豹據說能腋下噴火,還能識別好人與壞人,溫順善良,它與甪端均為傳說中的神獸。華表系墓前的石柱,又稱望柱;甪端也是一種想象的怪獸,傳說日行一萬八千里,通四方語言,明外方幽遠之事;翁仲乃是石人像,傳為秦代驍將,威震邊塞,后為對稱,雕文武兩像,均稱翁仲,用以守墓。文豹雕鑿造型流暢,調皮而可愛,豹子似乎處在嬉戲中,在我多年的游歷與訪古踏探當中,尚未見過能與之相頡頏的。據說撫摸文豹可以消災避難,但撫摸也是有禮儀的,尤其是在孔林,必須從文豹的牙齒開始著手,然后頸部、胸部,由上而下。文豹已經被無數雙手摸得油亮,發出石頭的紅光。

“文豹”一詞至遲自在戰國時即已出現,到唐中亞“九姓胡”開始向朝廷進貢獵豹之后,方開始轉化為獵豹之專稱。(《新唐書》卷2214下《西域傳》,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6248頁)獵豹也被稱作“馴豹”,點明了它速度之外的另外一個特征:容易豢養。

《山海經·海內西經》指出:“開明南有樹鳥,六首;蛟、蝮、蛇、蜼、豹、鳥秩樹,于表池樹木;誦鳥、鶽、視肉。”意思是說,開明神獸的南面有種樹鳥,長著六個腦袋;那里還有蛟龍、蝮蛇、長尾猿、豹子、鳥秩樹,在水池四周環繞著樹木而顯得華美;那里還有誦鳥、鶽鳥、視肉怪獸等等。

蒙文通先生曾指出:&l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