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年味:從初一到十五
無論你是在臺北逛燈會,平溪放天燈,或是到臺南闖蜂炮陣,去野柳看神轎過港……元宵節,必須吃下一碗湯圓才算圓滿!
責任編輯:楊嘉敏
在臺灣,最愛過年的一定是小孩,最怕過年的應該是主婦了。尤其是那種傳統大家庭的主婦們,為了除夕這頓工程浩大的團圓飯,往往一周以前就要開始操勞籌備了。各家的年菜除了豪邁地擺上大魚大肉、山珍海味,更重要還得將吉祥、富足、團圓的好意頭注入每道菜中,先用來祭拜神明、孝敬祖先,再讓家人把美味與好運一起吃下肚。作為臺灣媳婦一枚,我特將雞年除夕到元宵之親身體驗與周遭見聞分享給大家。
臺灣年飯不管菜色如何變幻,通常會遵循四葷四素四果的食材構架,這十二道菜代表一年中月月平安富足。四葷,包括雞、鴨、魚、肉;四素,有長年菜、發菜、蘿卜、豆干、韭菜等;四果,指一年四季的時令鮮果,而非四種水果,因為“拜拜”(祭祀)供品必須是三或大于三的單數。臺灣的年飯,不僅是做給人吃的,更是用來孝敬神仙與祖先的,基本程序是先把好吃好喝拿去“拜拜”,神仙、祖先“吃”完,凡人后輩再來享用。因此,吉利對于年飯來說,甚至是比美味更重要的指標,有著許多世代相傳的講究與禁忌:雞鴨一定得整只料理,頭腳翅都須完整,臺語“雞”與“家”諧音,全雞就代表全家,有“吃雞起家”、闔家團圓的意義。魚,象征年年有余,也要有頭有尾,特別講究的人家連鰭、鰓、鱗都要保留。至于肉,可以是豬、牛、羊任一種或幾種。象征團圓紅火的圍爐(火鍋),也成為年菜重頭戲,最好再煮些魚丸、蝦丸、肉丸來個三元及第……
臺灣雖然不大,但北、中、南部飲食文化卻各有不同;而就算同一地區,閩南人、客家人以及外省人(1949年隨國民黨遷入臺灣的大陸人)這三大族群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