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時光從橋下滑過
“我每次描述一個城市,其實都是講威尼斯的事?!薄R可·波羅
責任編輯:楊嘉敏
緊隨著中國春節到來的2017年威尼斯狂歡節,為冬日略帶蕭索的水城帶去其狂歡節獨有的節制式高冷氣氛。這座水城“宗師”,有大大小小118個島,150條水道,435座橋。讓我們開始講述關于橋的故事。
威尼斯狂歡節上的高冷范兒cosplay。
“我每次描述一個城市,其實都是講威尼斯的事。”——馬可·波羅
水城威尼斯的夕照黃昏。
多年前,我剛剛離開了一個人,獨自背著雙肩包,坐了北上的夜車,奔往威尼斯。
彼時我愛坐夜車。四顧茫然,不知道身處何地,窗外沒有一點點參照物,可是心里卻是篤定的:明天,一定會到達那個地方。就像一定會到來的命運。
于是在晚春的清晨五點,我站在了威尼斯粉色的天空之下。整個島嶼還沒醒來,天空尚是一團團潮濕模糊的霧氣,有鴿子排列在屋頂,空氣是寒峭的,帶著一點點腥味,清新得讓人覺得肺部有些疼痛。
火車上下來的人匆匆消失在各個角落,桑塔露琪亞車站頃刻又陷入寂靜。我隨著另一個棕色頭發的背包女孩信步前行,晃到赤足橋上,呆了一會,看海水拍岸,有海鷗在立柱上懶懶的梳理羽毛。只有我們,是過客,不是歸人。
從水中看威尼斯,有種亦幻亦真的感覺。布羅茨基獻給威尼斯的小書《水印》中,曾經這樣寫到:“上帝就是時間,而水是時間的意象。”
如果說運河是威尼斯的生命,那橋便是這座城市的肌理,像圣徒的標識,用幾百種面貌成為威尼斯的提喻。海水是波瀾起伏的,是微波蕩漾的,是潮起,是潮落,是藍色,是綠色,是時間的流動,是故事的注腳,而橋,是一直安靜的鑲嵌在威尼斯人每一天的生命中。
赤足橋下歲月神偷
赤足橋(Il ponte degli Scalzi)是威尼斯大運河上四座大橋之一, 1932年動工,兩年時間完成,成為第三座大運河上的大橋。
威尼斯人骨子里有一種驕傲,也許是曾經不可一世的威尼斯共和國的歷史,一代又一代流淌在威尼斯人的血液中。為了這種情結,赤足橋的設計者穆齊(Eugenio Miozzi)參照威尼斯橋梁的代表——里亞多橋,采用伊斯特拉半島的石料,設計了這座單拱石橋。白色的橋身和柔和的曲線,使得赤足橋像一條絲帶,輕盈地搭在大運河上。
赤足橋。
1932年設計修建的赤足橋,臺階又矮又寬,讓人自然而然地放慢腳步拾級而上。站在拱橋的最高點,我和陌生的女孩都停下來,憑欄處,大運河的海水還泛著青色,北側的赤足教堂正面灰白色大理石被朝陽染得一抹暖色。赤足大橋的名字便是由這座1705年為赤腳加爾默羅會修士所建的巴洛克式教堂而來。橋另一側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筑是小圣西門教堂,淺綠色的圓頂像小小的萬神殿,頂部的免罪天使手指向無盡的天空。我忽然想起羅馬圣天使堡穹頂上揮著利劍的天使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