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察延伸監督觸角
近年來,安徽省強機構、練隊伍,建立、織密巡察制度體系。一系列的探索成績斐然:市縣巡察機構共巡察2802個單位,發現違反“六項紀律”方面問題14668個,黨員違紀違規問題線索7177個,943人被立案審查,117人被移送司法機關。
據媒體報道,近年來,安徽省強機構、練隊伍,建立、織密巡察制度體系。一系列的探索成績斐然:市縣巡察機構共巡察2802個單位,發現違反“六項紀律”方面問題14668個,黨員違紀違規問題線索7177個,943人被立案審查,117人被移送司法機關。
安徽的實踐是全國各地推動建立市縣巡察制度的一個縮影。截至目前,16個省區市已經實現巡視全覆蓋;60個中央單位黨組織建立了巡視制度;各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及15個副省級城市開展市縣巡察,巡視和巡察有機銜接的工作格局正在形成。
巡察向市縣延伸 實現監督全覆蓋
一段時間以來,截留私分、優親厚友、虛報冒領等侵占扶貧錢款的案例曾在基層屢屢發生。不少“蠅貪”正是利用基層監管薄弱的漏洞,巧妙偽裝,蠶食民利有恃無恐,極大消減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如何精準排查、及時揪出隱藏在群眾身邊的“蛀蟲”,是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的重要課題。
發現問題、形成震懾,從中央到省級的巡視全覆蓋,為管黨治黨壓力在市縣實現無縫對接提供了借鑒。在中央的要求和推動下,各地紛紛開始探索建立市縣巡察制度,把巡視監督的觸角向基層延伸,填補監督空白,補齊短板。
市縣巡察盯緊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和不正之風,與巡視一脈相承,又有著鮮明的特色和自身優勢。比如人員隊伍方面,巡察堅持“專、兼、廣”,更突出“專”。起步較早的河南省在推動市縣巡察工作之初,通過選調和公開遴選,建立起175個巡察辦、611個巡察組、2908人的專職隊伍,人員大多具有紀檢、組織、審計、檢察等方面的專業經歷。
人員專職時間一長,容易陷入人情干擾。為了規避這種風險,市縣巡察遵守巡察“一事一授權”等工作規則,在常規巡察的同時還采取“異地巡察”“交叉巡察”等方式來強化監督。
安徽滁州等地的經驗就是,本縣區巡察工作組成人員不僅不能在當地縣區巡察,也不能到其籍貫地、成長地或出生地開展巡察;巡察市直部門時,市委巡察組不從市直部門抽人,而是從下面的縣區抽調人手。既從制度設計上規避“熟人監督”的隱患,也保護了巡察干部。
緊盯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政治生態等問題,聚焦全面從嚴治黨——與巡視相呼應,各地在開展巡察工作時,始終堅持政治巡察定位。中央巡視工作領導小組有關負責人認為,“巡察是巡視工作向市縣延伸的有效方式,也是實現監督全覆蓋的重要途徑”,相關實踐和數據案例也表明,巡察拓寬了監督視野、延伸了監督觸角、消除了監督盲區,“不僅必要,而且行之有效”。
緊盯“蠅貪” 補齊基層黨內監督短板
聚焦扶貧民生,瞄準侵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是巡察工作的重點。在市縣巡察工作中,各地充分發揮巡察貼近基層、靈活機動的特點,緊盯群眾身邊的“蠅貪”,妙招頻出,形成強大震懾。
主動出擊、按圖索驥,是巡察組下基層、挖線索的常用方法。甘肅省武威市委巡察組在走訪某扶貧項目時,一位群眾反映收到的小尾寒羊被收了運費,這引起了巡察組的注意。循著這條線索,村干部借發放幫扶羊吃拿卡要的違紀問題浮出水面,最終依紀受到處理。
“蠅貪”躲在群眾中間“雁過拔毛”,隱蔽性強。讓違紀干部的貪腐伎倆露出馬腳,絕不能坐等線索上門,必須主動出擊。從一次普通的攀談入手,嗅到背后不平常的跡象,再結合扶貧項目計劃、資金清單、收支表格進行資金鏈過濾,巡察組常能發現表面現象背后的隱情。
針對基層人情關系錯綜復雜的情況、適應群眾的生產生活現實,巡察組因地制宜創新方式方法,走訪探查靈活機動。除了發布、張貼巡察公告等常規手段,河南省濮陽市的巡察干部還制作簡單易懂的“明白卡”,上面注明電話,向農村老人、留守婦女逐一發放,接受群眾24小時舉報。
有時候,為了防止打草驚蛇,還要采取“迂回”的策略。開封市尉氏縣第一巡察組組長董文琦透露:“我們進村不讓鄉干部陪同,入戶不與村干部見面,直接與群眾面對面,在家的入戶見人,在田里的進田見人。”充分發揮群眾監督的威力,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是巡察制勝的法寶。
除了常規巡察,針對特定領域開展專項巡察,使巡察力度更深入、發現問題更細致,釋放更強的震懾效應。
目前,多地對扶貧領域進行專項巡察,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紀律保障。近日,安徽省天長市委派出三個精準扶貧專項巡察組,對全市15個鎮扶貧項目進展情況和扶貧資金使用情況開展專項巡察,發現問題線索11件,查實6件。
巡察如同利劍出鞘,震懾基層的“蠅貪”,增強百姓的獲得感。2016年6月,在總結河南的市縣巡察工作時,河南省委書記謝伏瞻如是說:“巡察工作在河南雖然開展剛剛一年,但已經形成有力震懾,發現并推動解決了一批發生在基層群眾身邊的貪腐等突出問題,有效填補了基層黨內監督短板,進一步優化了基層政治生態。”
不斷磨礪完善 向縱深傳導壓力
劍雖利,不厲不斷?;鶎有虑闆r層出不窮,巡察工作也需不斷磨礪完善,才能震懾常在,將壓力傳導向縱深。
群眾身邊的“四風”和腐敗問題隱形變異,時間一久帶來的人情干擾,巡察整改不到位……妥善應對和解決這些重點、難點,關乎巡察工作的深入推進。
“基層情況千差萬別。市縣巡察在‘移植’巡視的理念、定位、思路和方式的同時,也要根據基層特點‘培植’優勢。”河南省委巡視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巡視辦主任張戰偉說,在依紀依規的前提下,各地應結合實際積極探索創新方式方法,既有標準,又有差異。
巡視和巡察加強協調配合,上下聯動一盤棋,監督的效果就會事半功倍。 2015年,安徽省委巡視組在巡視池州市江南集中區時,收到關于池州市委常委、江南產業集中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張權發的問題反映。巡視組商請池州市委派出巡察組進駐該區進行巡察,巡視與巡察同時發力,張權發的具體問題線索被逐步掌握,并移交省紀委立案查處。與此相類似,市縣聯動、異地互查、駐巡結合等都不失為有效的聯動監督方式。
為了讓整改落到實處,不少地市開展巡察“回頭看”,或對已巡察的單位定期回訪,從而不斷強化巡察整改落實,壓實巡察整改責任,讓利劍高懸,持續釋放巡察威力。
河南省開封市在巡察中采取“兩回訪四到位一必談”,即對被巡察黨組織整改落實情況進行回訪,對移交的問題線索查處情況進行回訪;被巡察黨組織整改落實必須到位,移交問題線索查處必須到位,組織處理必須到位,建章立制必須到位;巡察結束后,市委巡察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必須與被巡察黨組織一把手約談。沒有整改落實,巡察實效就無從談起,沒有成果運用,就會變成“一巡了之”。
各地巡察工作開展以來,取得積極的成果,也暴露出局限和短板。一些地方正致力于在體制機制上查漏補缺,將務實管用經驗固化為制度成果。安徽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劉惠表示,下一步將制定出臺關于市、縣黨委建立巡察制度的意見,明確巡察范圍、職責、內容和工作要求,設定專門機構和人員,推動市縣巡察制度全覆蓋,形成巡視巡察聯動機制,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
(來源: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網絡編輯: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