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規前,這種流產“灰色療法”早陷爭議
“淋巴細胞主動免疫”療法,旨在預防習慣性流產。這項技術在中國已應用二十年,但處于無人監管的灰色地帶。多方信息顯示,最近通報的一起醫療事故中,5名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患者接受的正是這種療法。
責任編輯:呂明合
河南省人類精子庫。醫務人員查看精子質量。不孕不育人群數量的上升,讓主動免疫療法擁有更大市場,也引發爭議。
(本文首發于2017年2月16日《南方周末》,原標題《“沒指南、沒規范、沒專家共識” 違規前,這種流產“灰色療法”早陷爭議》)
“淋巴細胞主動免疫”療法,旨在預防習慣性流產,但中西方醫學界對其療效看法迥異。歐美僅限臨床研究,但也有日本、墨西哥、菲律賓等國在開展治療。
這項技術在中國已應用二十年,但處于無人監管的灰色地帶。多方信息顯示,最近通報的一起醫療事故中,5名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患者接受的正是這種療法。
這一療法在爭議中前行,部分認為其可顯著提高復發性流產婦女的成功妊娠率,部分則認為無效或安慰劑效應更大。
兩次不明原因的妊娠早期流產過后,戴林夫婦來到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準備接受一種全新的療法——此前,他一位流產了七八次的同學,在接受治療后,已誕下健康嬰兒。
治療前,戴林前前后后看了兩百多篇國內相關文獻,越看,他越覺得有效性高。
這種名為淋巴細胞主動免疫的治療,是采用丈夫或無關第三者的淋巴細胞,給需要懷孕的女性進行皮內免疫接種,使妻子產生抗丈夫白細胞的抗體和封閉因子,從而最大限度地接納和保護胎兒不被流掉,一般免疫1-4次就能產生抗體直至受孕生子。
這并非是一種新奇療法。早在1981年,美國人Beer及Taylor創立了對原發性習慣性流產的主動免疫療法,一些國內外臨床實踐曾表明,其成功率可達55%-100%。這激發了人們對該療法的不斷探索。
“它基于一種假設,胚胎于母體是一個異物,便會產生封閉抗體,發揮保護胎兒、維持妊娠的作用。理論上,正常妊娠的女性體內應該能檢測出‘封閉抗體’,在同種免疫型復發性自然流產女性中,通常缺乏此種抗體。”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郁琦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將丈夫的淋巴細胞回輸到妻子體內,也許能事先減少夫妻間細胞的排斥性,從而預防習慣性流產。
這是種從免疫學角度來看待不孕不育的理論。該理論認為,部分患者不孕不育的原因,可能在于丈夫和妻子的細胞的相互排斥性,從而導致胚胎被母體排斥而無法在子宮停留、導致流產,反復流產者被稱為習慣性流產。
戴林并非接受此種療法的第一個患者。這項針對不明原因反復自然流產患者的治療方法,早在國內多家醫院使用。南方周末記者不完全統計,從廣東、河南、四川到山東,從知名三甲醫院到二級、民營醫院,全國目前至少有33家醫院已連續多年使用該技術。
2017年2月9日,浙江省衛計委通報一起重大醫療事故,浙江省中醫院一名技術人員違反“一人一管一拋棄&r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