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殼”冷
2016年一年,A股殼公司的估價曾上漲了一倍多,而2017年開年又已經跌去三成。監管層的嚴厲打擊和IPO開閘提速,使借殼上市的生意雪上加霜。A股市場遇冷,炒殼者們把目光轉向了有機可尋的新三板市場和海外。
責任編輯:馮禹丁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邢佳慧 陳敏
借殼上市過程中的莊家炒作殼股價、杠桿炒殼投機套利、內幕交易利益輸送等,成為近年來A股市場飽受詬病的亂象。
(本文首發于2017年2月16日《南方周末》)
2016年一年,A股殼公司的估價曾上漲了一倍多,而2017年開年又已經跌去三成。監管層的嚴厲打擊和IPO開閘提速,使借殼上市的生意雪上加霜。
A股市場遇冷,炒殼者們把目光轉向了有機可尋的新三板市場和海外。
“今天新出一個主板殼誰要?”2017年2月14日中午,有人在一個金融微信群里放出一家制造業的主板殼信息,非ST、總市值約45億元,欲以22.5億元轉讓約29%的股權。
有人緊跟著回復,“縱容炒殼重組,就衍生出這么大胃口的蛀蟲……”
也有人說,“你這個殼溢價太高了,不要。”
外號“殼王”的劉慶也在這個群里,不過他沒有出來“冒泡”。劉慶的正式對外身份是網融并購的CEO,網融并購是他在2014年開始搭建起來的資源平臺,上面積聚了主板殼、新三板殼、海內外并購資產、支付牌照,甚至不良資產的買家和賣家。
在2012年11月-2014年1月、2015年7月-11月,證監會兩次暫緩IPO發行的時候,A股市場上殼資源價格曾一度暴漲。而從2015年起,A股市場上的借殼上市案例大幅增多,同花順數據顯示,當年借殼上市案例數從前些年的不到30個陡增至53個,2016年則有42個。
多位業內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2016年年初A股殼資源的估價在30億-40億元左右,但到下半年,均價已漲到80億-100億元,翻了一倍多。
劉慶見識過行情好時殼賣家們的坐地起價,他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說,“那時候殼的價格隔幾個月就要漲一漲,即使價格談好了,賣家還想再等等看。”
如今這樣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在市場上,拋售殼的消息不斷傳出,買家則選擇觀望,“殼價”比2016年底下降了三成左右。
監管趨嚴
中國證監會已經表明決心,要嚴厲打擊投機炒殼亂象,這使得借殼炒作的空間正在變得越來越逼仄。
2017年2月10日,中國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在2017年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提到,“股指穩定和融資力度不能對立,沒有IPO數量的提升,資本市場一些丑惡現象難以從根本上解決,數量上了,殼的價格不就下來了嗎,還炒殼嗎?”他還要求,“務必理解制度,咬住牙關,保證質量好的公司能夠及時上市,用兩三年的時間解決IPO堰塞湖問題。”
當晚,證監會核發了農歷新年后的首批12家企業的IP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