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琢,一個與梵高如此相似的藝術家
畫家李林琢是我的老同學,但不是一個班的。他是北京八中66屆初三一班的,我是初三二班的。當時算不上知根知底。
責任編輯:朱又可
李林琢1980年畢業創作《鋼之歌》,丙烯油畫,3.5米x1.5米,圖為畫面局部。
(本文首發2017年2月16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李林琢和他的火鳳凰》)
畫家李林琢是我的老同學,但不是一個班的。他是北京八中66屆初三一班的,我是初三二班的。當時算不上知根知底。1968年分手,再見面已是30年后。
林琢的父親16歲從山東德州闖關東到了沈陽。隨后進入日本兵工廠做學徒工,日后成了優秀的技工。多年后給工友表演,閉著眼睛摸多國造的螺絲拐頭,可以準確無誤地報出國別。后辭工經商,開始做五金器材的生意。他不識字。多年后林琢看到父親當年一個小本子上密密麻麻,都是他自撰的符號??梢娖淙擞凶约旱囊惶?。生意肯定不錯,當時李家在沈陽有洋樓電話。林琢父親跟人合伙買了個輪船,后來在遼沈戰役中被炸沉,一解放父親就隨安東電廠遷京,改換身份,做了工人。他手藝好,做過朝陽區供暖技術組長,有過節能的重大發明,被評為市級勞模。李林琢后來的經歷,與其父密切相關。
李林琢(中間后者)1974年參加中央美術學院7人油畫創作研修班,在拍了這張游長城的照片后不久,被鋼水燒傷。
鋼水燒掉了工人畫家的耳朵
家里沒人搞美術,哥哥愛畫兩筆,影響了林琢。小學時他拿自己涂抹的一張畫給老師看,老師不信是他畫的。中學時他課上的一張畫中有馬克思的側面像,老師給了“五+”。他沒進過少年宮等任何美術小組,沾了工人出身的光,1968年分配到特鋼(后并入首鋼)的煉鋼車間。一個班出兩爐鋼,畫家李林琢出鋼時大干30分鐘,然后就躺在鋼筋焊的椅子上喘氣休息。這份勞作的特征是強度極大、休息時間也特長。精力充沛、想入非非的年輕人總要在兩爐鋼之間的休息時找個事干。畫家李林琢開始涂抹。他父親將他的畫拿給一所美術師專的佟繼武老師看,佟老師一般不收學生,看過習作后答應指導林琢。有了老師后林琢工歇時的涂抹更起勁,這項技能讓他理所當然地成為煉鋼車間黑板報(鋼廠的黑板通通是鐵板)報頭的畫者。這當口,北京畫院的馬泉老師到特鋼體驗生活,見到林琢的黑板報說:這是他見過的最好的粉筆畫。此言一出,林琢就成了工人畫家。1971年北京市要辦美展,廠里讓林琢脫產一個月。在佟老師指導下他第一次畫油畫,以后換了張頌南老師接手指導,完成了畫作“工人學習”,參展并獲獎。這下子林琢在廠里名氣大了去了。
1974年中央美院招生,這是自1964年&l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