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逆轉中的中國角色 中德教授的對話
我們既不要仰視西方,但未來也不要俯視西方,而是要真正做到平視西方。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程雅云
2016年11月29日,候任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在北京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對全球有效和公平發展發揮了基礎性作用,中國發展將給所有人帶來機遇。
(本文首發于2017年2月23日《南方周末》)
中國未來的發展不能僅僅停留在“特殊主義”和“例外主義”的角度而在世界一隅“孤獨”地論述自己,中國走出國門,她的發展壯大需要相應的“中國地方性全球主義”的哲學理論。
在這一特殊歷史時期出現了我們自經濟貿易全球化以來從未見到的一幕,中國領導人、知識精英在歐美各國穿梭訪問的時候,都會勸導西方的政治家和知識精英,要對全球化這一歷史進程充滿信心。中國應當扛起全球經濟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這面大旗。
我們的世界雖然出現了全球化的現象,但并沒有發展出廣泛的全球認同感,認同感或是“認異感”依然停留在民族國家的邊界,“后民族國家”時代依然沒有來臨。
我們既不要仰視西方,但未來也不要俯視西方,而是要真正做到平視西方。
中國特別應該防范的是“特殊主義的誘惑”,特別是將自身的文化看成是一種完全與眾不同的文化“特異體質”“特異稟賦”甚至是特殊文化基因,這實際上排除了我們與世界對話的可能性。
已經到來的2017年,世界充斥著空前的不確定感及未知感,甚至被一些西方輿論稱為二戰以來“最變幻莫測”的一年。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郁建興教授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訪問德國、法國期間,與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東亞研究所劉濤教授就全球化進程及其中國角色進行了多次對話,遂有了以下這些文字。
郁建興,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
劉濤,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教授。
全球化進程中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及其吊詭現象
郁建興:我們當今生活的世界也許正處在一個重大的歷史轉折時期。雖然我們生活在不同的大洲、不同的文化圈里,但我們能共同體會到的一點就是一種蔓延全世界的焦慮感和未知感,世界各地都在擔憂著全球化的全景如何、世界在向何方向發展和演進,一切都處在重新的演化組合中。
劉濤:您的觀察很精準,至少在歐洲和美國這兩大世界傳統權力中心,全球化都出現了階段性逆向發展的趨勢,而中國國內也出現了針對全球化的不同聲音。事實上,源自歐美的全球化,雖然源于西方利益的全球擴張所產生的“世界市場”邏輯,但全球化早已超越于世界經濟系統和世界市場這一單一領域,實現了全世界共有的一種世界性觀察維度和想象空間。
郁建興:您提到的全球化的這一特性我們可以稱其為一種世界范圍內的“普遍性擴張邏輯”,即世界各國實現了一種按照相同準則和相同制度原則進行交易、溝通和組織的能力。而與“普遍性”相對應的則是“特殊性”,也就是每個市場、每個國家和地區獨特的制度文化環境及特殊安排,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一個國家所擁有的與眾不同、具有獨特文化和制度的“國家天然稟賦”的那一部分。
從哲學命題上來看,最具吊詭意義的是,全球化實際上體現了兩種看似相反原則的結合,也就是“特殊主義的普遍化”和“普遍主義的特殊化”這兩種相反原則同時存在的過程。西方文明實際上是居于世界一隅的一種特殊文明,但隨著西方在全球擴張的過程,西方文化及其一些核心元素逐步轉化成為一種世界性的文化,“全球化”從無到有及其空間擴散的過程實際體現的是一種“西方特殊主義普遍化”的過程,不過這種普遍主義在全球推廣和實踐的過程又必須與各國的地方文化和區域文化相互協調、相互調節、相互組合,必須吸納地方文化的合理成分和文化營養元素,這樣又形成了“普遍主義特殊化”的過程。
劉濤: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確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而且的確在實現每時每刻的轉化。“普遍的特殊化”實際上就是德國學者羅蘭•羅伯森(Robertson)及其他西方學者共同提出的“全球在地化”觀點,或者也被人類文化學者詮釋為一種“全球的田野性”視野:一方面,我們越來越離不開一種全球主義思維和全球層面的普遍認知結構和認知范式,這使得人類共同的溝通有了相同的標準化語言和規范性標準;另一方面,全球主義一旦進入每一個民族國家的物理疆界里,各國各地又都會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認識全球化、改造全球化,使得全球化與各個區域的文化實現了相互融入、對接和契合。
這樣,我們就同時觀察到出現了“全球化”和“在地化”并行的獨特現象。美國的麥當勞和星巴克擴展到了全球一百多個國家,但在這一百多個國家里又按照自己的方式開創了一百多種不同的、經過地方經營模式改造的麥當勞和星巴克文化。
再比方說,莎士比亞的戲劇和哈利•波特作為古典戲劇作品和現代魔幻小說,在全世界各地都耳熟能詳,但世界上有兩百個國家和地區,就有兩百種不同的對莎士比亞和哈利•波特的翻譯、理解和詮釋。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二戰以來美國文化逐步擴展到全球,轉化成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實質上也是一種您剛剛提到的“特殊主義普遍化”的過程。美國由20世紀初居于世界一隅的“美國例外論”逐步轉化成為一種20世紀中的“美國世界主義論&r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