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總局兩會預熱:整頓“神藥”命名亂象
對于食藥監管部門來說,2016年是與眾不同一年。從年初的山東疫苗事件風波、到冒牌奶粉事件、再到餐飲外賣平臺出現黑作坊……這一年的開局并非那么容易。
責任編輯:何海寧
新聞發布會現場。
忙辟謠
2017年2月27日,距離今年全國兩會不到一周時間。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了過去一年食品藥品安全工作情況的發布會,五十多家中外媒體參加,圍繞食品藥品的熱點問題,畢井泉局長全程回答了現場記者的提問。
對于食藥監管部門來說,2016年是與眾不同一年。從年初的山東疫苗事件風波、到冒牌奶粉事件、再到餐飲外賣平臺出現黑作坊……這一年的開局并非那么容易。
“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問題仍然不少,監管工作與人民群眾的期待還有不小的差距,食品藥品安全形勢依然復雜嚴峻。”畢井泉的發布會開場白很坦誠,“差距就是努力的方向。”
澄清食品安全謠言是食藥監工作的重要內容。前不久,幾段展現“塑料紫菜”的視頻在網上廣泛傳播,視頻中有人稱幾個福建晉江企業產的紫菜是“塑料做的”,并表示紫菜嚼不爛,勸誡網友“別吃了”,引發一輪“紫菜風波”。
面對記者提問,畢井泉笑道,歷史上曾經有過‘紙餡包子’的虛假新聞報道,現在又有“塑料紫菜”的謠言。
在作答之前,他回想起十幾年前的一段經歷,自己曾經在北京一家外國著名超市里面買過包子,“那個時候賣成品還是很時興的”。但他回家吃的時候,咬了第一口,發現里面好像有土,又吃一口,就把這東西扔了。“說句老實話,我也沒有想到,在這種跨國公司開的大型超市里面,賣的包子居然菜沒洗凈,說白了,就是根上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