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人的坎坷“有機路”

有調查數據顯示,多數社區支持農業的經營績效并不理想,要想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仍面臨種植技術、經營經驗等多方面的挑戰。

責任編輯:呂宗恕 實習生 馮佳雯 林志偉

土壤是有機種植的關鍵。土質松軟,有蚯蚓爬出,這樣的好土能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劉怡仙/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3月2日《南方周末》)

有調查數據顯示,多數社區支持農業的經營績效并不理想,要想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仍面臨種植技術、經營經驗等多方面的挑戰。

2017年春節剛過,王鵬程與郭銳便在廣州從化區流溪河上游的銀林村,尋找合適做有機農場的土地。

王鵬程曾是一塊面積達50畝的有機農場合伙人,按照自然農法耕種,也就是不使用農藥化肥,也不使用牲畜糞便。

郭銳是銀林村的返鄉青年,他在村里開了四十余畝的銀林生態農場。按照郭銳的說法,生態農場也不使用化學農藥化肥,但會用動物糞便堆肥、配制生物農藥。

他們都用社區支持農業的方式(簡稱CSA)進行經營,而消費者采用預購的方式與農場訂下一年或者數月的農產品,這樣消費者與農民共擔風險,相互支持,促進城鄉互助。

這樣的經營方式始于2010年消費者的餐桌自救行動,在全國一二線城市已有數年探索。據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教授陳衛平統計,在2014年中國已有超過80個社區支持農業項目,這些社區支持農業已在一萬兩千余畝的農作物用地上按照健康生產原則開展農業生產,為一萬多個市民家庭供應新鮮安全的農產品。

連續14年關注三農問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在2017年仍聚焦這個領域。

2017年2月7日,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央農辦主任唐仁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了公開解讀。其中,唐仁健認為調好生產方式,突出一個“綠”字。就是要推行綠色生產方式,修復治理生態環境,既還歷史舊賬,也為子孫后代留生存和發展空間。在這樣的背景下,CSA這一生態農業的新型經營方式值得觀察和思考。

不會撒謊的土壤

郭銳是2009年回家經營農場的?;剜l前曾在一家實驗室從事食品添加劑研究,工資待遇還不錯。只是基于小時候對生活環境的記憶,郭銳一直想做健康、安全的農產品生產,甚至一度在畢業后去了一家有機農場工作學習10個月。誰知農場倒閉,他輾轉多份工作后才終于回鄉創業。

他在村里租下四十余畝地,一面養殖生態土豬,一面種植有機蔬菜,門前還有一片魚塘養鴨鵝。他負責種地配送,他的哥哥一家則在農場開農家樂飯館,蔬菜豬肉都由農場直接供給。

2016年,郭銳的農場邊上多了一片20平米的試驗地,王鵬程打算用自然農法做種植試驗,總結它們的生長規律。他經營2年的農場在這年夏季關閉,實驗地是為農場的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