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特別報道】地方政府工作報告里的環保秘密 “河長”成熱詞,“督查”寫入案
只有一個省沒有提到土壤污染防治的直接相關內容,其余30個省份大部分只提到一兩句話,甚至只在“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一并帶過。
責任編輯:何海寧 實習生 潘秋杏
河長制成為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最多的環保制度建設。
(本文首發于2017年3月2日《南方周末》)
只有一個省沒有提到土壤污染防治的直接相關內容,其余30個省份大部分只提到一兩句話,甚至只在“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一并帶過。
有20個省份將環保任務排在倒數第一至第三位,北京市是唯一一個將環保壓力排在“問題和困難”第一位的。
環保問題一向是地方和全國兩會的熱點,環保法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環境質量負責,各地政府心目中的環境質量是怎樣的?
在回顧2016年的“問題和困難”里,除了安徽、江西、廣西、貴州、青海、西藏、海南,24個省份政府均提到了環保壓力,環境污染問題“突出”是頻次最高的形容詞,出現了8次。其次是“艱巨”“嚴峻”“差距”,均出現3次以上。
2017年的環保任務描述從300字到1300字不等,多以建設“美麗××”、綠色發展、生態文明開頭。其中提到生態文明的最多,有27個省份。
緊跟其后的是生態紅線。有20個省份在任務中提出劃定或嚴守生態紅線。2016年11月,《關于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經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2017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也被13個省份提在開頭,黑龍江、西藏還將這句話豐富為“青山綠水是金山銀山,冰山(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
任務中必然提到的是環保的“三大戰役”:氣水土的污染防治。“三大戰役”的綱領性文件是2013-2016年國務院陸續頒布的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相對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