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當甩手掌柜 要當貼身教練
30億,對企業意味著什么?是資金,也是責任。企業斥巨資參與精準扶貧,是社會責任的體現,也是共同富裕的范例
30億,對企業意味著什么?是資金,也是責任。企業斥巨資參與精準扶貧,是社會責任的體現,也是共同富裕的范例。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企業聯手政府進行脫貧攻堅,并不罕見。而關鍵問題不在于企業有沒有投資、有沒有給錢給物,在于能否以企業參與為依托,形成從脫貧到發展的可持續格局。
現實中,一些企業為了彰顯責任、體現有為、展示形象而刻意為之,錢財物并不吝嗇,但效果寥寥。單純地“輸血”能改變一地的一時面貌,卻無法實現長遠發展。要徹底擺脫貧困,“造血”更重要。
利當前還是利長遠,檢驗著“造血”能力。恒大集團對口貴州大方,樹立了企業幫扶的標桿。相較于傳統的“大水漫灌”,恒大集團實現了兩個創新:一是模式創新,變資金幫扶之后的“甩手”為出資金、出人才、出管理、出思路的“參與”;二是結構創新,變單一幫扶為分類找病根、多管施舉措的立體幫扶,全面地激發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事實上,企業真正參與扶貧的過程是“造血”第一步,引導貧困群眾完善自我造血功能則決定了未來。
在恒大與大方的故事中,人們看到了兩個速度:一個是“恒大速度”,代表了民營企業的成長,一個是“大方速度”,體現了精準扶貧的成效。把市場競爭中的磨煉帶入貧困地區,在地企融合與社會參與中幫助貧困群眾實現美好生活,為脫貧攻堅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樣板,這也是最鮮活的實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