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特別報道】自行車友好王國有多遠?

在這輪自行車討論熱潮中,除了共享單車的商業模式、國人素養之外,更應關注城市的規劃設計:如何建成一座自行車友好城市?

責任編輯:何海寧

共享單車正在席卷中國多個城市,但如何成為自行車友好城市,中國仍有諸多難題待解。(南方周末記者 張濤/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3月9日《南方周末》,原標題《共享單車火了,城市規劃仍滯后 自行車友好王國有多遠?》)

共享單車這一話題,從民間一路火到了全國兩會上。有全國政協委員騎著共享單車來報到,而交通部部長李小鵬亦表示,共享單車是出行模式的創新。

在這輪自行車討論熱潮中,除了共享單車的商業模式、國人素養之外,更應關注城市的規劃設計:如何建成一座自行車友好城市?

只有讓自行車出行更高效,這一交通工具才能成為城市居民的出行必選。

北京退休官員陳燕申、上海設計師王卓爾和NGO“拜客廣州”創始人陳嘉俊都不相信,僅憑滿大街橙黃交錯的共享單車,就能讓中國重拾“自行車王國”的榮光。

“我從家到辦公室,竟然找不到一條順暢的自行車道。”退休后,陳燕申被返聘回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做研究員,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辦公室樓下是寬闊的車公莊大街,雙向六車道。盡管有白色鐵柵欄分隔的自行車專用道,但擋不住汽車、行人來“借道”。

“讓自行車回歸城市。”以這句口號,風頭正勁的摩拜單車等共享單車創業公司引領著一場城市交通變革,吸引了無數資本、制造了無數話題。

而在2017年全國兩會上,共享單車也成為共議的熱點,甚至有全國政協委員騎著共享單車趕赴駐地。3月5日,在“部長通道”上,交通部部長李小鵬表示,共享單車是出行模式的創新,交通部鼓勵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加強管理,“政府要有作為、企業要遵紀守法、廣大使用者也要文明出行”。

然而,硬幣的另一面卻一直被忽視:中國許多城市的道路管理、規劃設計等早已遺忘了自行車。

2010年,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發布《哥本哈根市自行車戰略2011-2025》,其中“舒適便利”的標志是,到2025年,在維護良好的自行車道上,騎車人可以手持一杯咖啡騎行到全市絕大多數地方,而沒有咖啡灑出。

中國作為昔日的“自行車王國”,仍任重道遠。

“像在森林里穿越”

2016年4月,上海成為摩拜單車進駐的第一座城市。一年過去,3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在全國兩會上說,現在上海共享單車投放量已經超過45萬輛,注冊用戶450萬。

然而,這一切都沒有改變王卓爾的結論。她曾耗時兩年,帶領上海交通大學建筑系的大學生為上海規劃騎行系統。這些努力,源于她2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bette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