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性教育?
一套小學性健康教育讀本引起廣泛關注,讓讀本編撰者和校方始料未及。其爭議背后,凸顯我國現階段義務教育性教育的種種不足。
責任編輯:呂宗恕
性教育要真正進入課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本文首發于2017年3月9日《南方周末》,原標題《一套小學性教材掀起的風波 什么是好的性教育?》)
編者按:一套小學性健康教育讀本引起廣泛關注,讓讀本編撰者和校方始料未及。其爭議背后,凸顯我國現階段義務教育性教育的種種不足。我們嘗試從應該如何看待及進行性教育、性教育的民間探索兩個維度,展開觀察并刊發文章,以饗讀者。
方剛:性教育應該始于出生,終于生命終止。出生零歲就有性教育,父母親密關系的實踐、原生家庭的狀態對孩子就是一種言傳身教的性教育。
李銀河:性教育是否做好的關鍵指標,就是能否通過性教育避免婚前懷孕。國內現階段的性教育課時缺位、師資薄弱和教材匱乏都是阻礙性教育推動的阻力。
近日,杭州蕭山一位二年級學生家長在微博上曬出一張含有“男女生殖器相關介紹”的圖片,吐槽學校發放的性教育教材尺度太大。網絡上,一向羞于談性的中國人炸開了鍋,討論熱烈空前。
與之相對的,是該書編者的緘默。2017年3月4日,北京師范大學兒童性教育課題組通過其微信公號“愛與生命”對外回應教材引發的爭議,稱在兒童性教育普及中,對生殖器官的正確命名有重要意義。
三天后,南方周末記者從蕭山高橋小學教務處相關負責人處獲悉,校方決定暫時收回該套教材。該負責人解釋,兒童性啟蒙教育的缺失是社會共識,但學校和家長在教育理念上有所不同。校方表示,今后會通過組織專家專題講座、同伴互助等方式,加強校方與家長的溝通,探索出針對兒童性啟蒙最佳的教學方式,待形成共識后再使用相關教材。
幼兒時期性教育正當時?
本次引發關注的“敏感”內容是《珍愛生命——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二年級“身體發育”單元“人的誕生”主題中“我從哪里來”的內容和五年級“性別與權利”單元“預防兒童性侵害”主題中的相關內容。
一些家長認為讀本中對人體生殖器官的“直呼其名”尺度過大,對尚處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普及這些性知識有些超前。對此,涉事的杭州蕭山高橋小學表示,這套圖書并非學校的課程教材,而是“圖書漂流”活動的書籍,供全校師生傳閱。
北京師范大學兒童性教育課題組回應稱,部分網友和媒體在討論中使用的截圖并不完整,而教材的初衷是希望讓兒童科學地認識陰莖、陰囊、陰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