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引錯了詩……
凡此之類皆說明,引用前人詩詞要想得當而又不出錯,那就須作者和編輯都要多讀點古詩文,具備一些詩詞方面的常識。如果讀得不多,沒有把握,就更須格外小心,要多向人請教,多查閱資料,必須確實弄清其涵義,并仔細核對字句。
責任編輯:劉小磊
《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現場。
(本文首發于2017年3月9日《南方周末》)
作為背詩詞比賽的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節目名欠當,似應參照《漢字聽寫大會》而作《詩詞背誦大會》更妥),高收視率和選手的出色表現,證明了人們對堪稱傳統文化精華的古詩詞的喜愛。而網上對部分評委的吐槽,卻說明有關專家水平明顯欠佳,二者形成很大的反差。由此使人想到當代一些專家、名人引用古詩詞時的更多錯訛。因古詩詞的精美形式與豐富蘊含,很多人都喜歡引用。引用得當,確能使文章增色。但所引詩句必須準確,一個字也不能錯??上恳娪绣e引者,難免讓讀者皺眉。這些專家、名人,不會作詩是沒有辦法的事,但總該像詩詞大會的選手一樣,多讀多記一些古代詩詞名篇,至少引用時不要出錯。
以下略舉一些錯引之例,以見錯訛情況。
中國社科院某名家之文引有前人《鷓鴣天》詞句“懶向王門再曳踞”,卻教讀者不知所云。原來他把“曳裾”錯作了“曳踞”。此或因“裾、踞”同音,拼音輸入法之誤。南方某大學教授的國家項目成果,將杜甫的《西閣二首》引作《兩閣二首》,這樣一閣一首,倒還對稱。“東閣官梅”引作“東閣宮梅”,似是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Golradi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