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簡史》的大視野和小硬傷
盡管出現了描述雙贏局面的硬傷,我仍然覺得作者對于雙贏局面概念的籠統把握,本身并不離譜,只是如果作為博弈論課程的學生參加修課考試的話,在這個題目上要失一點分罷了。畢竟不是博弈論專家嘛。
責任編輯:劉小磊
赫拉利于1976年生于以色列海法,2002年獲牛津大學博士學位,專研中世紀史與軍事史,現任教于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歷史系。攝影。
(本文首發于2017年3月9日《南方周末》)
得家人推薦,最近我饒有興趣地翻閱了一遍尤瓦爾·赫拉利的《未來簡史》(主要是中文版,林俊宏譯,中信出版集團,2017年2月,北京),非常佩服作者知識淵博,想象力豐富,說書能力超一流,行文也相當了得,給我們送來一席思想盛宴。開始不久深入淺出的草坪故事,已經給人非常新鮮的感覺。后來關于人文主義和數據主義,都有很好的概括。對于許多我們知道的歷史事實,作者給出全新的解說。
按照“生物體就是算法”的概括,作者展望21世紀將是“算法”主導的世界,科技會讓外部算法有能力“比我更了解我自己”。當然,作者所說的“算法”,與沒有讀過類似著作的讀者想象的,會有很大差別。“就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也只在很少時候會用紙、筆和計算器來做決策。我們99%的決策,包括關于配偶、事業和住處這些最重要的人生抉擇,都是由各種進化而成的算法來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Golradi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