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下線”京東阿里小米爭開實體店

經過十年發展后,線上零售增速放緩,電商玩家們開始集體走向街頭,試圖開辟一塊增量市場。能否打破庫存和供應鏈這兩大魔咒,依然是他們“下線”成敗的關鍵。

責任編輯:顧策

2016年12月26日,遼寧沈陽,當當網書店實體店落戶沈陽大悅城。(東方IC/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3月9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電商“下線”,沖向街頭》)

經過十年發展后,線上零售增速放緩,電商玩家們開始集體走向街頭,試圖開辟一塊增量市場。能否打破庫存和供應鏈這兩大魔咒,依然是他們“下線”成敗的關鍵。

2017年3月6日上午十點半,北京東二環銀河SOHO寫字樓,49歲的香港人陳健豪正跟寺庫集團創始人李日學討論今年的業務方向。

這是陳健豪來寺庫上班的第一天。在擔任寺庫商城行政總裁之前,他先后在香港四季酒店、港鐵公司、世邦魏理仕集團、九龍倉和新世界K11等公司負責過商業地產開發和運營業務。

作為一個擁有20年線下零售經驗的資深商業管理者,陳健豪加盟寺庫后的一個主要任務是,幫助寺庫加速從一個奢侈品電商向高端O2O生活方式平臺轉型。他今年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在中國內地二三線城市,開通10家線下店。

布局線下實體店,是目前很多電商的戰略級項目——京東表示要建萬家線下店,小米和當當要開通“千家實體店”。阿里巴巴通過投資布局線下,連續投資了銀泰商業、蘇寧云商和三江購物等實體零售。

就連過去數年極力發展線上業務的國美和蘇寧,也重新將目光聚焦到線下門店,紛紛擴大現有門店面積,加開新店。

國外電商巨頭更早走向線下。美國亞馬遜公司2015年開設了線下書店,2016年又開始打造線下便利店。

“大家都醒過來了。”陳健豪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跟著用戶跑

在陳健豪看來,電商集體“下線”是一種必然和理性選擇。

電商行業的競爭,如今已經結束燒錢買流量的階段。燒不起錢的玩家,基本都已出局。存活下來的,大都有了一個龐大的會員體系,自有流量比較充裕。比如寺庫,目前有1500萬注冊會員,平均客單價4000元。

雖然這幾年流量成本越來越貴,但對有自有流量的電商來說,影響并不致命。

主流電商現在基本都開始盈利。京東2016年全年的凈利潤是10億元。京東創始人劉強東說,京東電商業務幾年前就盈利了,如果不是物流等投入巨大,京東整體的盈利時間會提前。

“外界都以為電商發力線下是因為線上活不下去了,其實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bette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