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教會我們“作樂”
以培養搶飯碗的本領為教學目標,不會有一流的藝術家,也不會有一流的科學家。
責任編輯:蔡軍劍 戴志勇 實習生 楊卓睿
2017年3月15日,早春三月的北京城春花開遍,明城墻遺址公園里,一位市民正在寫生。音樂、美術等所謂“豆芽菜學科”所傳授的知識和技巧,隨著我們長大成人,不但使我們在得意時候看到天遼地遠,也幫助我們在失意時候體會到世界溫存,借助微茫的光線彼此取暖。
(本文首發于2017年3月16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作樂的教育》)
以培養搶飯碗的本領為教學目標,不會有一流的藝術家,也不會有一流的科學家
趨樂避苦是一切動物的本性,人也不例外。我家兩只孿生小貓,每當吃飽睡足,追逐打鬧,快活非常;小孩子也是一樣,成年人卻很少如此??梢?,尋歡作樂,其他動物只靠本能;人則既靠天生,也靠教養。不過看看今天多數國人的休閑生活:看電視、“斗地主”、圍坐在三月的桃花樹下打麻將……當然不是不好,可是它們制造的快樂畢竟是淺層的,只能消磨有限時光,無力帶給我們深層愉悅,可知我們的“作樂”教育還是不夠的。
說到這里,恐怕會有人用&ldq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