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談中國:中國崛起和西方衰落沒有關系

中國的崛起并不意味著“西方”的衰落。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林歡

托馬斯·海貝勒教授(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3月16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發現真實中國與中國研究的興起——托馬斯·海貝勒訪談錄》)

編者按

托馬斯·海貝勒(Thomas Heberer),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東亞研究所和政治學研究所資深教授,當代德國著名的中國問題研究專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郁建興教授在2016年12月-2107年1月訪德期間,多次訪談海貝勒教授。本訪談錄是浙江大學出版社即將出版的《托馬斯·海貝勒中國研究文選》代序的一部分。

中國的崛起并不意味著“西方”的衰落。“西方”并不是一個均質的集體,其中包括較為成功應對了經濟危機的國家(例如德國)以及那些還深陷其中的國家(例如希臘)。

中國知識界一方面依然停留在構建西方神話的層面,另一方面過度膨脹,在討論中國模式時刻意拋開西方文明。我發現,中國的青年學者對自己國家的歷史和文化知之甚少,他們涉及的知識領域往往非常有限。此外,許多青年學者并未學會獨立思考問題。

從漢學到中國研究

郁建興:我剛剛校對完您的著述目錄,其中絕大部分都是關于中國的研究。從學科背景看,從社會人類學到政治學;從空間上看,從四川涼山彝族及彝族企業家開始到東、中、西部的城鄉社區、社會組織、地方政府、企業家,足跡幾乎遍及全中國;從時間上看,從1977年博士論文開始,一直沒有離開過中國研究領域,至今已達四十年,可以說,您見證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史。

您是一名名副其實的“中國通”,2016年11月25日,劉延東副總理訪問德國時會見了您。中新社記者在對您的專訪中稱您為“德國知名漢學家”。不過,我從來沒有聽您自己稱自己為“漢學家”。

托馬斯:事實上,我也不接受這樣的稱號。漢學(sinology)最初指國外的人對古典中國的研究,其領域集中在古代中國的語言、文學、哲學和宗教。該術語排除了國際關系和學科取向的研究,如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社會人類學等。我一直覺得,如果有人稱呼我為漢學家,這多少有些奇怪。遇到這樣的情況,我通常會回答,我是一名專注于中國研究的政治學家,而不是漢學家。

在德國,漢學一直主要涉及古代和傳統中國,忽略了現代及當代課題。上世紀70年代初,當我還是海德堡大學的一名學生時,我建議當時的漢學教授開設有關中國當代發展的課程。教授回答說,方才有個學生建議就生活在北方中國的匈奴人的馬鞍開課,而他已經同意講授這樣一門課程。因此,已經沒有為當代中國開課的空間了。

漢學的困境在于,除語言學研究(或者加上文學、歷史和藝術)以外,它沒有發展出自己的理論和方法學。這種情形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發生了改變。

郁建興:謝謝您介紹漢學及其在德國的歷程。歐洲興起于17、18世紀的漢學,聚焦于漢語及漢字、歷史學和四裔(匈奴、突厥、吐蕃和蒙古)學等三大項目,大多將中國排除在西方文明概念之外,研究中國是為了以歐洲模式“開發”中國,“文明化”中國。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后漢學才出現了分流,即分為傳統漢學研究與當代中國研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