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暗的盡頭將有奇幻的光
“真正讓我感興趣的是讓觀眾像藝術家本人一樣進行探索。我想將觀眾直接放置在情境之中,而非通過他人來觀看?!?/blockquote>責任編輯:朱曉佳 劉悠翔
1967年,詹姆斯·特瑞爾在帕薩迪那美術館舉辦了他的首次個展,展出作品有著此后大部分作品的雛形:白色的燈光打在暗房墻壁的拐角上,呈現出正方體的幻象。圖為作品《淺空間》。
(本文首發于2017年3月16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詹姆斯·特瑞爾:在黑暗的盡頭將有奇幻的光》)
有時候在觀看某些東西的時候,我會有點急躁。當《蒙娜麗莎》在洛杉磯展出時,我只看了13秒。但是,你知道的,現在有一個慢食運動,或許我們也可以來個緩慢的藝術運動,花一個小時來欣賞作品。
——詹姆斯·特瑞爾
電視機里應該放這個
踏進黑暗的展室,眼前一片漆黑。一旁的保安提示:扶著右邊的墻走,不要打開手機。雙手扶墻摸索而行,指尖不時觸到前面的觀眾,又突然觸到了迎面的板壁,轉彎,很快又觸到了墻壁,再轉彎。漫長的通道好像沒有盡頭,有人在黑暗中叫喊,更多的人默默地向前移動。通道的盡頭是一個小小的空間,如果不是左右有兩盞落地燈在輔助照明,很難看清作品的面目,昏暗的光線中,墻上有著暗紅色的長方形,就像一塊靜穆的絨毯。這件名為《空間分割》的作品是用光制成的。
“恐懼引導我們的視覺,在黑暗的盡頭將有奇幻的光。”正在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展出的詹姆斯·特瑞爾回顧展,所有作品的媒介都是光。在龍美術館清水混凝土建筑風格的迷宮中,如同置身幻境,有的作品燈光變化的時間長達兩個小時,幽暗、美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Golradi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