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的同班同學

遺憾的是,雖然在外文系第六級同學中,季羨林先生是最長壽的一個,晚年專文回憶了李長之、胡喬木、吳組緗等校友,但是目前并沒有發現季羨林對他的同班同學的專門回憶。

責任編輯:劉小磊

1934年季羨林清華畢業時留影,圖右為畢業證。(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2017年3月16日《南方周末》)

季羨林先生考入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屬第六級(當時叫“1934級”,按現在的習慣說法,應該是“1934屆”),1930年秋天入學,1934年夏天畢業。這一年,他同時考上了清華和北大,為什么最后選了清華,按季羨林的說法,“為了想留洋鍍金,我把寶押在了清華上”;為什么要進西洋文學系(后改為外國語言文學系)?季羨林給出的理由是“外國教授多而馳譽學壇,天下學子趨之若鶩”。相信季羨林的同系同學都抱有同樣的想法。

季羨林在《清華園日記》“引言”中說:“清華報考時不必填寫哪一個系。錄取后任你選擇。覺得不妥,還可以再選。我選的是西洋文學系。”那么,有多少人入學后報考了外文系呢?按季羨林的同班同學王岷源1988年的回憶,“在1930年夏天和我一起考上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的僅有十九人,到了1934年畢業時就只有十八人,其中有兩人還是中途插班過來的。”因此和季羨林同過班的同學中,并不是每個人都和他“同進同出”。如果王岷源為此提供了一種說法的話,我們將在此基礎上做一番考證。

按王岷源的說法,第六級剛入學分系就有19個人選外文系,這在當時的文學院是人數最多的了。到1934年夏天畢業時,文學院第六級(41人)的畢業生分系統計及比例如下:中國文學系(9人,21%)、外國語言文學系(18人,44%)、哲學系(4人,10%)、歷史系(6人,15%)、社會學及人類學系(4人,10%),其中外文系絕對是第一大系。但與上一屆也就是錢鍾書所在的第五級相比,無論是人數還是比例都要有所遜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