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和孔子的根本分歧

魯迅十歲讀《論語》,正因為“絕望于孔夫子和他的之徒”。青年魯迅才走異路、逃異地,到日本去學習西學,學習新知識新思想。

責任編輯:劉小磊

《魯迅與孔子》,王得后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3月16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魯迅和孔子的根本分歧在哪里》)

魯迅十歲讀《論語》,他說過,“孔孟的書我讀得最早,最熟”,“我幾乎讀過十三經”。然而,正因為“絕望于孔夫子和他的之徒”,青年魯迅才走異路、逃異地,到日本去學習西學,學習新知識新思想。后來,《新青年》雜志發起新文化運動,在寂寞里寓在S會館抄古碑的魯迅,懷著毀壞“黑暗鐵屋子”的希望,受邀與新文化陣營的主將和前驅們一道,奮力發起了對孔子以后兩千多年成為華夏正統、主流和統治思想的舊思想舊文化的抗擊。

舊思想、舊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什么呢?

《魯迅與孔子》的作者王得后說得好,“‘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孔子和他的之徒安身立命的學說精魂,是儒家學說的根基,是‘不可得與民變革’的根本特質”。這也正是《新青年》雜志同人發起“批孔反儒”的“思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