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后,心理不能成為廢墟
災后心理危機的表現會在兩三天內出現,如果不及時進行干預,有可能在幾個月后產生嚴重后果
唐山大地震震后二十年,一批心理衛生工作者對當年的受災人員進行心理調查。結果發現,幾乎所有的人當時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有些人至今還沒有完全擺脫地震所造成的心理陰影。一位經歷了地震的老人現在幾乎不敢面對雷雨天氣,她像魯迅小說《祝?!分械南榱稚┮粯?,無法從喪子的悲痛和自責中解脫出來,逢人就訴說這段凄慘的回憶,地震在她的心里留下了無法愈合的傷疤。
針對這種后果嚴重的災害心理危機,國外從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進行災后心理衛生的研究,而我國則始于20世紀90年代,起步較晚,研究程度相對較弱。
2002年,北京市精神衛生災后干預網絡中心在北京安定醫院掛牌成立,這是國內首家進行災后心理干預和救助的專業中心。四川地震發生之后,醫院和中心馬上成立了災后心理干預和救援隊伍,于13日晚9點召開了戰前動員會,第一批心理干預專家于一到兩天內前往災區。
本刊專訪了北京安定醫院臨床心理科的主治醫師林濤醫生,他曾參與膠濟鐵路事故的心理干預工作,而他的愛人就是即將前往地震災區的第一批心理救援人員中的一員。
回避不能解決問題
人物周刊:一般來說災民在心理方面會有什么癥狀?
林濤:面對重大災害,每個人的反應都不一樣。一般來說,有三種表現。一是抑郁型,即表現木訥,對外界環境無反應,退縮出社會現實;二是否認事實,這是一種心理保護機制,他們往往難以接受親人亡故的現實,不斷要求繼續搶救;還有興奮型,主要表現為躁動,他們會一直大呼小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