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預測 難難難
中國是否進入地震頻發期?此次四川強震是否有前兆?科學家為何沒有預測出來?地震研究為什么總是滯后?中國的抗震減災機制存有什么問題?
全世界的地震預報水平及地震其他研究水平都一樣低
中國是否進入地震頻發期?此次四川強震是否有前兆?科學家為何沒有預測出來?地震研究為什么總是滯后?中國的抗震減災機制存有什么問題?
本刊就此專訪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陳運泰院士、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構造物理與構造地質學家馬瑾院士及中國地震局前副局長何永年研究員。
中國是否進入地震頻發期?
人物周刊:有專家說地震存在一個百年周期,1900年至1920年前后在新疆等地有多次8級強震,是否現在又進入一個地震頻發期?
陳運泰:地震活動不是均勻的,嚴格來講地震沒有存在周期的問題。有人認為有的地方有周期性,但這不帶有普遍性,沒有肯定的結論。
但沒有周期性不代表沒有規律性,能肯定的是地震有一個平靜,活躍,再平靜的規律。問題是平靜多久才活躍?這次平靜期的長短是不是和下次一樣?這個特點不是很清楚。只發現一兩個比較大的地震,就說活躍期來了,或者說,長期很平靜,就說平靜期很快過去,這些結論都不是太有道理。有些人跟公眾介紹帶有偏向性,容易造成誤解。
所以,綜合地說,很有可能進入頻發期,但也沒充分根據。希望大家認識到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實際上,地震學研究的,大眾關心的很多問題都沒有結論。
馬瑾:從歷史上來說,地震有活躍期,有平靜期。1966年到1976年是活躍期,那段時間地震挺多。1976年到1985年之間,7級以上的大地震就很少。
目前主要是在西部比較活躍。從鄂爾多斯西邊一直到川滇,我們把這一帶叫做南北地震構造帶,這是個地震比較活躍的地帶,汶川發生的地震就在這個地帶上。
從1995年到現在,中國西部發生過好幾次7級以上地震。比如,2001年,在西昆侖有一個8.1級的地震,新疆于田縣前不久也發生了7.3級的地震,但是由于那里人口比較稀少,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有這些地震。
人物周刊:就您的研究,西部的強震是否還會繼續?
陳運泰:中國西部從歷史上一直到近期,都是地震活躍的地區,比方說1933年疊溪地震,1976年松潘、平武大地震,那都是8級左右的地震。
地震在時間空間上是成串成叢地出現,可能長時期平靜,也可能長期活躍,這次地震后不能麻痹大意,另外西部地區跟東部也有關聯性,所以不能只關注西部,東部如華北地區要特別的注意。
是否預測到汶川地震?
人物周刊:對這次汶川的地震有預測嗎?
陳運泰:西部地區的整體情況,地震學家都很清楚。在長期的觀測中,都認為這個地方是地震很活躍的地方,對于會發生強烈地震有共識。但這只是一種預報,離民眾希望的短期、臨震預報,還離得比較遠。
實際上現在預報最難的也是短期的、臨震的預報。地震學家對一個地區十年、幾十年內可能發生多大的地震,這種預測還是比較過得去的,但這種中長期預報只對抗震建筑的設計和建設有用處,對于避免和減少災害損失沒有直接的幫助。
而關于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