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毅之外 請容納脆弱的緬懷
大災難的時空以數十年的間隔騰挪,民族在失落生命的同時不能丟失人性的傷懷。要知道,最終能治療創傷的只有人性,而非國家意志。
汶川地震的廢墟,我稱之為“汶墟”。不為生造詞藻,是想為純粹的哀傷找到寄往的所在。汶墟之下,當然沒有甲骨文傳世,卻曾記錄最鮮活的生命過往,以及他們現今或還在徘徊的魂靈。殷墟以文字傳名,汶墟則以人命記史。不為列傳,拒為本紀,只是那逾萬名錄結成的死亡名單,恨其竟要繼續延長。家國之殤,自由西南彌漫;魂兮歸來,祭之以安靜的祈禱。
救災大計誠需戮力同心,主將們并不希望看見遍野的悲觀。這應該也能夠理解。3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