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文學科是怎樣做學術評議的
建立一個評價體系需要充分考慮各學科的特征,不能一刀切,也不能故步自封。但無論是人文學科、社會學科、醫學還是理工科,同行評議都是極重要的機制和環節,評議的目的是為了整個學科的良性循環與進步。
責任編輯:劉小磊
不重視論文質量的學術評議制度,不會帶來真正的學術進步。
(本文首發于2017年3月23日《南方周末》)
我自己在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讀博士期間沒有發表過任何文章,中文的或英文的都沒有,能否畢業、獲得博士資格和是否有文章發表沒有關系。雖然博士畢業的要求因學校因專業而各有不同,但人文學科通常對博士生不做發表文章的硬性要求。導師是否鼓勵學生發表文章也因人而異。
作為學者和教師,自己一直都處在評議同行和被同行評議之中。這個評議的鏈條對于個人成長以及學術界生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這里主要以我個人從事的古典學為例,談談美國學術界的同行評議。
大部分是雙向盲審
同行評議形式多樣,我所參與的主要有為雜志或出版社審稿、為研究項目申請書審稿、評審遴選會議論文摘要。這些都需要審稿人或評議人提供正式的書面回應。
這類評審大部分是雙向盲審,也就是說評審人和被評人互相都不知道對方的姓名及身份。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評審都一定是盲審,比如我評審的一部書稿,出版社就明確告知了作者的姓名。甚至國家級的項目申請書有時也會告知申請人的姓名和身份。無論盲審與否,審稿人應當盡量做到客觀、不帶偏見、就文論文,給出的意見只針對文稿的水準和質量而不針對作者本身。作者的身份、地位、成就都不能成為影響評判的因素。
同行學術評議的關鍵在于判斷文章或專著對某一問題的研究以及對學科本身有沒有新的貢獻。除了綜述性質的文章之外,一篇僅僅重復前人言論而毫無推進的文章沒有發表的價值。在評判一篇文章時,文章的整體和細節都必須仔細考量:參考文獻有沒有遺漏關鍵性的或重要的書目,如果有遺漏的話,那么作者對學術史的把握就不全面甚至存在較大的缺陷;文章的論據是否能支持論點,比如,如果論證說明早期羅馬帝國的某一現象,但唯一的證據卻是公元五世紀的一篇紙草文書,那么論證的說服力就會大打折扣。此外,因為古典學的學術作品必然涉及古典文獻的譯文,譯文的精確程度也是考量的重要部分。
學術出版的外審
就學術書籍而言,外審由出版社邀請,數量不一,也不一定是奇數。比如,我曾參與的一個論文合集先是遞交給了牛津大學出版社,它邀請了兩位學者審稿。然而這兩位審稿人的意見大相徑庭,一位稱該書方法落后,各章之間互相沖突;另一位則稱贊書稿走在研究的前沿。當出現這種正反意見持平的情況下,決定權在出版社,它可以再請專家論證,也可以選擇不冒險。牛津大學出版社選擇否決我們呈交的書稿。但這不意味著這部書稿就一定要石沉大海,三位主編決定轉投博睿(Brill)。博睿邀請的外審專家很快給出了非常正面的意見,最終這本書得以在博睿出版。
幾年前我曾受邀為Wiley-Blackwell寫一本有關羅馬帝國社會文化史的專著,但是收到邀請并不代表不需要外審程序,我仍然需要遞交論證書,列出全書的框架,包括各章節及其摘要,討論現有的其他類似著作,并且論證為什么這部新著有出版的必要。出版社在收到計劃書之后,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Golrad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