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為人”,還是要“為己”?
為確認自己的存在,人會用“為人”代替“為己”,因為人比己的時空范圍要更遠、更大。
責任編輯:蔡軍劍 戴志勇 實習生 楊卓睿
(本文首發于2017年3月23日《南方周末》)
與其感嘆“時間去哪了”,不如珍惜每一刻的耳聞目見,提高體驗的“濃度”。有了飽滿的“為己”,也才能真正做到“為人”。
中國有一句被解讀為“極端利己主義”的成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其實這句話源出于佛經,又與文化經典《論語》不謀而合??鬃诱f“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他是提倡“為己”的。這種“為己”相當于今人所謂追求自我成長、自我實現,在自我意識被壓抑的文化環境中才被曲解為“自私自利”??鬃臃磳Φ?ldquo;為人”,也不是與人為善,而是在攀比、盲從和迷信中喪失了自己,亦如莊子所說的“喪己于物,失性于俗”。問題是:人既然都想求自己的幸福,為什么偏偏做不到“為己”?
何謂“為己”?任何生命個體都有自我維護的本能,但動植物不會把自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