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字號基金會“洗牌”進行時
“公益慈善領域現在掛羊頭賣狗肉的總量還不少,有的抽逃注冊資金,有的搞變相利益分配,有的不經民主程序隨意借貸投資造成基金會巨額損失,還有的搞不正當關聯交易?!?/blockquote>責任編輯:呂宗恕 實習生 馮佳雯 周棋彬 林志偉
慈善公募權一直是稀缺資源,不少國字號基金會據此設立專項基金來與民間組織分享公募權。
(本文首發于2017年3月23日《南方周末》)
“公益慈善領域現在掛羊頭賣狗肉的總量還不少,有的抽逃注冊資金,有的搞變相利益分配,有的不經民主程序隨意借貸投資造成基金會巨額損失,還有的搞不正當關聯交易。”
慈善行業正在洗牌,國字號基金會也從一個“有特權”的群像走向競爭和分化。
慈善法來了,公募資格不再是有政府背景的基金會、慈善會的特權。而近兩年的“行政脫鉤”也令政府背景的慈善組織失去“特權”。2017年1月5日,民政部官方網站公布基金會2015年度檢查結論公告(第二批),首批被民政部認定為慈善組織的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中國關心下一代健康體育基金會、中國治理荒漠化基金會、中華文學基金會這4家國字號基金會赫然出現在年檢“不合格”名單中。
2016年3月16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這部法律被稱為慈善領域的基本法,其中最被稱贊的內容之一,是放開公募資格、禁止行政攤派捐款。
2017年2月底的一天,在朋友圈流傳甚廣的民政部社會組織管理局局長詹成付在全國工作會議中的講話,更是大談“底線思維”,要求“社會組織不要出事”。
這一系列信息是否釋放出一個信號:有政府背景的慈善組織正在接受嚴格監管、按優勝劣汰的規則加速洗牌?
國字號基金會的分化
2017年2月22日,中國檢察官教育基金會的注銷申請得到民政部批準。這是中國社會組織網上唯一的基金會注銷公告。這家成立于1993年、在2013年凈資產過億的全國性公募基金會,近兩年捐贈收入連續銳減,到2015年凈資產只剩兩百余萬元,遠遠低于800萬元的注冊資金要求。
該基金會的官網已經關閉,注銷原因尚未公開。但一個透明度高、過往業績良好的基金會就這樣“消失”了,難免令人惋惜。畢竟,基金會的國字號招牌本身就是稀缺資源。根據民政部公布的《基金會名稱管理規定》,只有全國性公募基金會才能在名稱中使用“中國”“中華”“全國”“國家”等字樣,而非公募基金會、地方性基金會不得使用上述字樣。
“國字號基金會”就是全國性公募基金會的俗稱。雖然都在民政部登記注冊,基本都有一個國家部委級別的業務主管單位,但是細看近百家國字號基金會,其表現大相徑庭。
公開募捐的分化最為明顯。以中華慈善總會(含按國字號基金會管理)為首的機構,靠募集進口藥品為主、年度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