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有政策給你,為什么不用起來呢?” 一個貧困縣的資本脫貧戰
江華縣利用“婦女貸”政策,將貸款投入來本地落戶的新三板企業,以期分享企業未來走上主板市場的巨大收益。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邢佳慧 陳敏 沈欣悅
江華縣政務中心外墻上刷著關于脫貧摘帽、奔小康的標語。
(本文首發于2017年3月30日《南方周末》)
受益于中國證監會的一項金融扶貧政策,國家級貧困縣江華瑤族自治縣,從以往的招商引資,逐漸轉向尋找“金種子”的“資本招商”。
江華縣利用“婦女貸”政策,將貸款投入來本地落戶的新三板企業,以期分享企業未來走上主板市場的巨大收益。
2017年3月6日,張燕在湖南金洱電子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洱公司)找到了一份新工作,從她家騎摩托車到工廠,只要5分鐘。
金洱公司是新三板掛牌企業廣東金潤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潤和,股票代碼831603)在湖南江華瑤族自治縣(以下簡稱江華縣)注冊的全資子公司,公司注冊成立與張燕的貸款差不多同時發生,都在2016年年底。
包括張燕在內的約1萬名江華縣貧困婦女分別從農業銀行申請1萬元貸款,共計1億元的資金,放入江華瑤族自治縣國有資產產權管理辦公室全資控股的江華經濟建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其中2000萬元用于購入金潤和約291萬股股票,成為其第二大股東。這一投資入股的前提,就是金潤和在江華縣投資設廠。
2016年9月9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關于發揮資本市場作用服務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的意見》,這一政策被稱為貧困縣的企業“IPO”綠色通道。
在政策發布之后,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共有41家外地企業火速在國家級貧困縣江華縣注冊了公司,金洱公司是他們中間最早落地并投產的一家。
“你們來了我們才有工業”
江華縣位于湖南省最南端,湖南、廣西、廣東三省區交界處。該縣距湖南省省會長沙460公里,距廣西首府南寧市430公里,距廣東省省會廣州370公里,交通極為不便,2009年才開通鐵路站點,2011年才通高速公路。
在瑤山有句話,叫做“看到屋、走到哭”。楊晴華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在國家大的交通格局未變的情況下,江華有區位,但無優勢。他回憶說,自己在1990年代從縣城去長沙上學需要三天才能到。他現在是江華經濟建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作為湖南省的林業大縣,江華當地最出名的企業是一家國有林場,還曾有過一家卷煙廠,早已政策性關閉。2001年,江華縣被定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2年又被國務院定為新階段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4年初,全縣有建檔立卡貧困村150個、貧困戶27741戶、貧困人口103477人,約占江華縣總人口51萬人的20%。
縣城隨處可見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標語標識。在江華縣政務中心,外墻上左右兩邊刷著紅底黃字的標語,一邊是“牢記使命、敢于擔當,脫貧摘帽是干出來的,全面小康是干出來的”;另一邊是“牢記使命、敢于擔當,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江華的偉大勝利而努力奮斗”。
以江華縣的交通區位來說,要脫貧,通過農業、林業或者是瑤族文化旅游業,都不那么容易,工業成為了最優選擇。然而,在江華縣經濟開發區辦公室主任張勇看來,2006年江華縣經濟開發區設立以前,江華縣的工業“相當于一張白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