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獻數據供科研是否可行?
誰擁有數據,誰能使用數據,數據能用于怎樣的目的,這些問題將面臨著長久的討論和爭奪
責任編輯:蔡軍劍 戴志勇 實習生 楊卓睿
由于智能便攜式健康設備的普及,每一個普通人產生的醫療數據也越來越多,為進一步擴大醫學研究的數據來源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礎。
(本文首發于2017年3月30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你可以捐獻的不只有器官,還有自己的數據》)
誰擁有數據,誰能使用數據,數據能用于怎樣的目的,這些問題將面臨著長久的討論和爭奪
這是一個很多人不太愿意去考慮的問題,但它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終將面對的——當我們的生命終結,肉體從塵世消失之后,我們在互聯網上留下的數據將被如何處置?
這是擺在我們這一代人面前的特有問題。此前,人們也會留下精神遺產,但它們都存留于日記本、錄音帶、膠片之中,可以非常直觀地傳遞和保存。而現在,我們所寫下的文字很多都存留在社交媒體上,我們所留下的聲音和影像也大多以數字的形式存儲在各種云端,看不見、觸不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