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該教“識字詞”還是“賞意義”?
小學是奠定一生學習興趣的階段,好的小學教材,尤其重要。什么是好的語文教材?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林歡
語文教材怎么修?
(本文首發于2017年3月30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小學語文教材:記憶字詞,還是建構意義?》)
編者按:近日,小學語文教材里的《愛迪生救媽媽》一文所講故事的真實性再次引起了主流媒體的關注。小學是奠定一生學習興趣的階段,好的小學教材,尤其重要。什么是好的語文教材?民國時期一些教育者、作家、漫畫家等一起編著的老教材,因其童心童趣,編排較為符合孩子心理,這些年很受追捧。隨著民辦教育空間的增加,近年也有不少體制內外的教育者編寫了一些自用教材,有的老師直接用上了各種文學經典、傳統經典作教材;近十年在中國發展迅速的一些實驗教育,甚至沒有現成教材,需要由老師領著孩子們,做出屬于學生自己的“生本教材”。但公辦學校才是影響最大的教育,家長們翻開今天在公立學校使用的小學語文教材,不知有什么發現和感受?體制內外的老師們在教育的過程中,對于語文教材與教學,有什么心得體會?歡迎來信分享。Dacankao31@126.com。
“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長期以來,“工具論”語文觀影響著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其重要的表現就是重視詞語的積累和段落的背誦,輕視建構意義的閱讀。這一表現又體現在教材編寫的各個層面。本文即依據我在《小學語文兒童文學教學法》一書中所提出的“建構論”語文觀,針對“工具論”語文觀指導下的小學語文文學教材編寫所存在的幾個問題進行具體分析,以探尋改善教材編寫狀況的方法和路徑。
選文質量:短小輕薄的“教材體”
在我看來,現行的幾種主要小學語文教材,編入了太多的“教材體”文章。教材體的課文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出于某種語文教學上的考慮,主要是識字的考慮,找人專門為教科書編寫的課文;一種是對《丑小鴨》、《小貓釣魚》、《小蝌蚪找媽媽》等兒童文學作品進行大幅度縮改寫的文章和似是而非的仿寫“兒童文學”。教材體的課文,缺少寫作的靈氣,思想性、藝術性、趣味性都非常匱乏,有些課文甚至存在著邏輯不通的嚴重問題。這樣的課文,學生學得越多,背誦得越多,本來具有的語文能力非但得不到發展,反而有可能下降。
為什么會出現教材體的文章?恐怕一個重要原因是出于學習字詞的考慮。這也非中國獨有。教材編寫者認為小學生到了幾年級,就應該認識哪些字詞,而自然的文章,比如經典的、優秀的兒童文學無法提供那些字詞,于是就需要找人來編寫容納了那些字詞的文章來作課文。這些非自然的教材體文章大都出自一些寫手,而不是優秀的作家之手。優秀的作家也未必愿意來寫這種命題式的文章,即被要求用到多少生字的這種教材體文章。英國的艾肯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她就曾經說過,出版社編語文教材的時候,請她去寫故事,要求把什么什么生字、生詞寫進去。她說她堅決拒絕,認為這種必須塞進某些字詞的寫作違反了藝術創作的規律,根本無法寫出好文章。
這種為了識字而用某些詞語來編寫課文的做法,是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