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德語翻譯小史 視我所窺永是東方

德語世界中,第一部被完整譯介的中國長篇小說,大概是1766年譯成的中國“十大才子書”之一《好逑傳》。

責任編輯:朱曉佳 劉悠翔 實習生 鄭韶儀

 

2009年10月11日,德國法蘭克福書展,,這是中國首次以主賓國的身份參展。棉棉等作家被當代最著名的德國漢學家顧彬批評為“中國當代文學垃圾”。(東方IC/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3月30日《南方周末》)

歌德式“中國風”

德語世界中,第一部被完整譯介的中國長篇小說,大概是1766年譯成的中國“十大才子書”之一《好逑傳》。

譯者是紐倫堡學者穆爾。穆爾把“君子好逑”理解成了“一位名叫好逑的君子的故事”,但這不影響穆爾把譯本送給席勒。據說席勒看后十分喜歡,甚至想改編。

席勒的好朋友歌德比他更熱衷于中國文學作品。1781年,歌德看到了英國詩人珀西翻譯的《好逑傳》英譯本,十分喜歡,緊接著又一口氣讀完了由法語轉譯為德文的《詩經》和《趙氏孤兒》。“世界文學的時代已經來臨。”歌德頓時靈感大發,將《趙氏孤兒》改編成了悲劇《哀蘭伯諾》。

1828年,歌德讀了湯姆斯(P.P. Thoms)翻譯成英文的“粵調說唱”文學《花箋記》,十分喜歡,便從中挑出四首唱詞,譯為德語,并寫下了頗具“中國風”的《中德四季晨昏雜詠》十四首。“疲于為政,倦于效命,試問,我等為官之人,怎能辜負大好春光……”當《花箋記》在德國受到歌德追捧的時候,中國人卻對它缺乏重視。直到一百年后,才由鄭振鐸在巴黎國家圖書館的一次調研中,重新發現了它對于歐洲漢學研究的價值。

要是去18世紀的德語書里找中國文學,可以找到不少小說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