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前首相、救助兒童會(國際)CEO: 未來重點關注貧困和殘障兒童
2017年3月22日,丹麥前首相赫勒·托寧-施密特(Helle)女士再次來到中國。
責任編輯:呂宗恕 實習生 馮佳雯 林志偉
2017年3月26日,托寧-施密特(圖中)一行來到云南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縣那哈村的一戶人家走訪。救助兒童會在墨江縣6個鄉鎮開展兒童早期發展教育項目,致力于讓偏遠貧困地區0-6歲兒童能夠獲得高質量的學前教育。
(本文首發于2017年3月30日《南方周末》)
“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肯定會有一些不同于歐洲的問題,比如還有很多兒童生活在貧困之中,兒童境況方面城鄉差距大,另外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嚴重等,這些是中國下一步應該努力的方向。”
2017年3月22日,丹麥前首相赫勒·托寧-施密特(Helle)女士再次來到中國。這一次,她的身份是一家國際公益機構——國際救助兒童會(以下簡稱“救助兒童會”)的首席執行官。
救助兒童會是一個有著近百年歷史的全球性非政府組織,1919年成立于英國倫敦,是一個獨立的國際兒童機構?,F如今,救助兒童會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兒童工作。早在1920年黃河水災的時候,救助兒童會就開始為中國兒童捐款。自1980年代末,救助兒童會開始在中國內地開展活動,目前已發展成為在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國際非政府組織之一,圍繞兒童健康、教育、保護等領域在中國12個省份開展了項目。
在中國一周的行程中,托寧-施密特女士先后與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教育部、公安部及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等相關部委機構官員進行了會談,并在清華大學發表了題為“全球發展——中國的角色和青年的作用”的主題演講。演講結束后,南方周末記者對話這位丹麥前首位女首相,探討國際非政府組織在中國開展兒童工作的一些經驗和歷程。
南方周末:作為曾經的丹麥首相、社會民主黨領袖,你為何在告別政治舞臺后選擇加入救助兒童會?
Helle:我從政二十多年,非常有幸能夠盡我所能服務丹麥人民,現在也是在進行服務,只不過對象變成了全球兒童。一直以來,我都非常重視和倡導兒童的權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