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健康人”吃藥,做預防性治療潛伏感染:肺結核幽靈待解
結核病現有治療和預防手段的持續匱乏,使推進預防性治療成為不得不做的選擇。
責任編輯:呂明合
山東威海市文登開發區小學,醫護人員為學生進行結核病篩查。
(本文首發于2017年4月6日《南方周末》)
“活動性結核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潛伏感染是水面下真正的大冰山。”
結核病現有治療和預防手段的持續匱乏,使推進預防性治療成為不得不做的選擇。
發病機理不明、治療時間長導致的接受率低,服藥導致的肝毒性副作用,是推廣預防性治療的難題。
譚鳳英家的早晨,伴著一陣渾濁的咳嗽開始。有幾年,上午剛過,地板上就鋪滿了手掌大小、花花綠綠的書頁,書頁上是混合著鮮血的濃痰。
婆婆去世前咳了一年血,譚鳳英就坐在旁邊撕了一年課本。兒子小學沒讀完,婆婆先走了。
那是譚鳳英嫁到河南省中牟縣閆堂村的第八年。奪走她婆婆生命的是“癆病”——肺結核。時至今日,結核病仍是全球十大死因之一,而中國一直是全球22個結核病高負擔國家之一,患者數量僅次于印度。
此后幾年間,譚鳳英的丈夫和侄子也相繼發病,幾次病危。四十年后,69歲、身體硬朗的譚鳳英選擇主動服藥,“預防性治療”隱藏在自己身體里的結核菌。
作為活動性結核病病人的近親屬,譚鳳英被確診為潛伏感染者。為她提供檢測和治療的,是中國“十二五”規劃的結核項目之一,《結核分歧桿菌潛伏感染人群的干預研究》。
“以前多是聽別人的,現在終于可以上去分享中國的成果了。”2017年3月24日下午,該項目負責人、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高磊,在第六屆國際防癆和肺部聯盟亞太地區大會上就項目發表專門演講后說。
高磊的研究,是在為我國正式實施預防性治療鋪路。此前團隊已選取甘肅、河南、湖南、江蘇的四個農村,和深圳市某區一起,進行中國有史以來范圍最大、檢測技術最先進的潛伏感染流行病學調查。
由于結核病現有治療和預防手段的持續匱乏,作為輔助方法,預防性治療正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2017年3月初,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組織行業內頂級專家,開了一次專門針對預防性治療的研討會——這是行業內頭一遭。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結核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王黎霞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預防性治療是中國結核病防治工作下一個值得探索的方向,“‘十四五’希望能正式上升為國家策略”。
爭議仍存。肝毒性副作用、真實數據的匱乏和反復感染等問題,讓預防性治療的推進困擾重重。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高謙長期從事結核病傳播方面的研究,在他看來,按中國現在肺結核防控現狀,預防性治療“應該是10到20年之后的事”。
消滅“隱藏殺手”
在上述的亞太地區大會上,高磊介紹了自己的研究成果——這是中國第一次在這個會議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