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論恒產與恒心的“權利啟示”
將道德作為政治生活的基礎,只能是士人群體的一種追求。沒有穩定的財產來源,不僅不可能產生持久的道德意志,且只會使人民生活于犯罪的邊緣。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楊卓睿
住宅土地使用權70年到期后怎樣辦?2017年3月1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閉幕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會見中外記者時對這一問題給出了“有恒產者有恒心”的回應。
(本文首發于2017年4月6日《南方周末》)
將道德作為政治生活的基礎,只能是士人群體的一種追求。沒有穩定的財產來源,不僅不可能產生持久的道德意志,且只會使人民生活于犯罪的邊緣。
近來,李克強總理引用“有恒產有恒心”對房屋土地使用權限問題的“答記者問”,引發熱議。許多人由此追溯到孟子的恒產與恒心之論,并引發了媒介對于文明傳統復興新的激情。
盡管,對傳統中存在的一些論述,我們需要保持警覺,但正如雅思貝爾斯(K. Jaspers)所言,作為“人類文明軸心時期”所創造的核心觀念,我們在當下的每一次新飛躍,都無法不始于對這一時期的回顧,因為“軸心時期潛力的蘇醒,和對軸心時期潛力的回憶或曰復興,總是提供了精神動力。”(《歷史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