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的邏輯就是君子之道

市場的邏輯就是君子之道。市場不要求我們變成損己利人的“圣人”,但市場會懲罰損人利己的“小人”。

責任編輯:戴志勇

山東即墨,兩名顧客購買蔬菜后離開“無人售菜亭”。開業以來,這種即摘即賣、零距離供貨、自助選擇交費的消費模式被周邊顧客所接受,收款箱內如數收回了菜金,菜亭日營業額也由開業時的1000余元,逐漸上升到3000余元。(東方IC/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4月6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市場的邏輯與君子之道》)

君子和小人的區別不在于是不是利已,而在于是不是損人;

圣人和君子的區分不是他是不是利人,而是不是愿意為他人而犧牲自己的利益;

市場的邏輯就是君子之道。市場不要求我們變成損己利人的“圣人”,但市場會懲罰損人利己的“小人”。

討論“君子”這個話題通常是文化學者和道德哲學家的事情,我作為經濟學者談這個問題是有點為難,但我還是愿意給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破解“囚徒困境”

人類社會的一個基本事實是,每一個人都是自利的、自我為中心的,但是只有人們相互合作才能生存和發展。兩千多年前,荀子就講過:人的力氣沒有牛大,跑得速度也沒有馬快,為什么牛馬能為人所用?因為“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就是人會合作。

因此,人類社會面臨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如何讓自利的人能夠相互合作。在西方思想史上,這被稱為“格勞秀斯難題”。格勞秀斯是四百年前荷蘭的自然法學家,他說:作為存在物,我們確實是在追求私利,追求自我保持,并且愛爭吵;但是,我們也渴望友善的社會交往。即使在獲得生活必需品上無須相互幫助,我們也會渴望社會生活。人性的這兩個方面因素使維持社會秩序問題變得非常明確:像我們自己一樣喜歡吵架又渴望友善社會交往的存在者應該如何在一起生活?為了滿足我們進行友善社會交往的愿望,我們必須對自己喜歡爭吵的傾向作出什么樣的限制?

格勞秀斯難題也就是經濟學家現在講的“囚徒困境”:盡管合作對所有當事人都是好事,但是自利的人基于個人理性的考慮可能選擇不合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類需要有一些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這些行為準則的基本功能就是使得自利的人能實現相互交往,不僅和平相處,而且合作共贏,“相偶不相殘,相爭不相害。”

這些行為準則就是我們通常講的“道”。從古到今,偉大的思想家就是“為天下立道”,東西方都是如此。但不同的思想家提出的“道”不盡相同。儒家的“禮”,就是孔子為人類立的道。君子是“禮”的人格化表述。如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