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萬契丹后裔在云南?

現在云南自稱為契丹后裔的有大約15萬人,其中9萬人在蔣開磊的故鄉施甸縣,其余6萬人散居在德宏、大理、臨滄以及緬北部分地區。

責任編輯:楊嘉敏

(本文首發于2017年4月6日《南方周末》)

一個有契丹血統的“漢族人”

在云南省施甸縣遇到不少自稱契丹后裔的人。保山市文產辦綜合科科長蔣開磊就是其中一個,他是第十三屆中國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會理事。

現在云南自稱為契丹后裔的有大約15萬人,其中9萬人在蔣開磊的故鄉施甸縣,其余6萬人散居在德宏、大理、臨滄以及緬北部分地區。

蔣開磊出生的施甸縣姚關鎮大烏邑村七百多口人都姓蔣,古堡山寨里矗立著一座蔣氏宗祠,當地人又稱它“耶律祠”“武略祠”。祠堂門前有對聯:“耶律庭前千株樹,阿莽蔣氏一堂春。”家家戶戶祖宗牌位上都寫著他們是“耶律阿保機”的后代,并說明是“本音阿莽蔣氏門中”。

阿莽蔣氏就是契丹后裔。但是,因明代“萬戶”(長官司正長官)阿蘇魯、“千戶”(長官司下屬)阿王等隱諱了族源和身世,導致數十代過去后,契丹后裔都說不清自己的身世。

大烏邑村的契丹后裔集中居住在“古堡式建筑”里,便于防守。大烏邑村蔣氏宗祠的大門向東開,家家戶戶門皆東向,這與漢式建筑通常坐北朝南的門向南開不同。契丹人崇尚的是太陽、日月、青牛、白馬,他們大小祭祀都向東朝拜,大門朝著太陽升起的方向。

大烏邑村古堡建筑群,門向東開,據說是因為契丹人崇尚太陽,大門要朝著太陽升起的方向。(楊維愚/圖)

大烏邑村總共七個院落,分前后兩排錯齒相連。住在古建筑群里的七院人家,一祖同源,又各司其職。最下面的兩院,一院稱“外頭家”(又稱“武術家”),主要行使保衛職能,一院稱“金鞍氏家”,傳承馬鞍手藝;正中一個庭院的“里頭家”,和東邊下院的“學堂家”,履行的是崇儒教育的職能;“松林家”負責柴火、糧草等生活保障;最上院的“高頭家”,曾指揮99個馬幫馱隊,是南出緬北的商運馬幫。蔣開磊的父輩就住在馬幫大院里。

蔣開磊年幼的時候,家規很嚴:男不入贅,女不留家,同姓不通婚。對他影響深遠的一件事,是中學時代的一場戀愛,他同班有個女同學也姓蔣,倆人挺投緣。有一次,他悄悄問她:“你家家訓中是否說過同姓不得通婚?”她說:“有。”“那咱倆完了,分手吧,沒辦法,老祖宗不允許咱們談戀愛。”

蔣開磊在老家的“皮囊”壁刻前。(蔣開磊供圖/圖)

蔣開磊說,他所屬的族人歷史上自稱“蒲滿”。1954年新中國地方政府在施甸做人口普查和民族識別時,民政員問:“你是布朗族(‘蒲’在現代族屬中分別登記為布朗、佤、德昂等族)嗎?”“不是。”“那你們到底是什么族?”“蒲滿。”

因此,契丹后裔在當時登記的族別非常多元,有漢、布朗、佤、彝、傣、景頗等,有的一家人分別報稱不同的族屬。蔣開磊的身份證上寫的是漢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