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壓下的白領人群,如何調理亞健康
周靜春(化名)是一家報社記者,長期處于不規律的作息當中,每天都感到疲憊、眩暈,偶有心悸失眠癥狀,經期也不規律,去醫院檢查卻被告知一切都正常。
這種癥狀在城市高壓白領人群中并不少見,往往身體感覺不適,但到醫院去檢查卻無果。這其實是典型的亞健康癥狀。亞健康狀態是指身體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應用現代醫學手段檢查不出疾病指標的明顯變化,但機體活力降低、各種適應能力有不同程度下降,而當事人卻訴說有一些不適的生理狀態。
追溯到上世紀末,國際上圍繞醫學目的進行過討論,認為:“醫學不僅是關于疾病的科學,更應是關于健康的科學”、“好的醫生應是使人不生病的醫生,而不僅是把病治好的醫生”。這與中醫學所提及的“治未病”理念不謀而合。
中醫學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已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消患于未兆”等理念,為現代開展亞健康的防治與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中醫認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飲食不節,起居無常,情志不遂,勞逸無度”等引起陰陽、氣血輕度失衡,易使人出現未病的亞健康狀態 。
氣血是正氣之本,氣血充盛,運行暢達,邪氣不易侵犯人體,氣血虧虛則變生百病,氣血旺盛,則臟腑、經絡、四肢百骸的各種機能正常,表現為身體康健,精力充沛。相反,過勞過逸等工作、生活習慣則易耗氣血,易傷心脾,出現食少乏力、精神不振、肢體軟弱、自汗等亞健康表現。
2017年4月1日在北京召開的氣血-亞健康理論專家研討會上,包括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中醫方劑學家和診斷學家季紹良、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教授王忠等在內的醫學專家們試圖為中醫藥解決亞健康問題找到理論依據。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中醫方劑學家和診斷學家季紹良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教授王忠
他們最終形成了共識——氣血是認識人體疾病與健康的重要依據,氣血虧虛是亞健康的發生基本病機,更與亞健康癥狀表現密切相關。而隨著科普認知,大家也逐漸意識到,服用阿膠漿、山藥等補益類食品藥品,能夠補氣養血治療亞健康?!饵S帝內經》中記載“氣血正平、長有天命”,講究的是氣血平衡、流暢和充足,人的壽命可達百歲。阿膠漿多由五味藥組成,阿膠、熟地補血以充養,紅參、黨參補氣以平衡,山楂運脾胃以流暢,完全符合《黃帝內經》對長壽理論的闡釋。血旺氣通,何患疾病不除。
事實上,在此之前,在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提供的一份臨床研究報告也認為:“氣與血是人體內的兩大類基本物質,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氣與血都由人身之精所化,而相對言之,則氣屬陽,血屬陰,具有互根互用的關系。氣有推動、激發、固攝等作用,血有營養、滋潤等作用。
從現代醫學的發病觀來看,中醫論述的“未病”是已處于機體紊亂而尚未進入疾病的病理前趨狀態,正屬于病與非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且西醫臨床無癥可依、無病可循,則無藥可應對而治之。但從傳統中醫來看,“未病”是“已病”的早期狀態,“未病”實際上已具備一定程度上的陰陽失衡、氣血失常、氣機升降紊亂、臟腑功能失調等中醫病理狀態,具備了中醫癥、征、證的病理特征,故而在中醫則有癥可循、有苔脈可識、有證可辨,因而有法可選,有藥可治。
如何讓面對快節奏、高壓力的白領人群補充氣血,遠離亞健康,醫學專家給出以下建議:
1.生活規律,充分休息。保證有充足睡眠及充沛的精力和體力,并做到起居有時、娛樂有度、勞逸結合。要學會科學生活,養成現代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
2.適度運動,勞逸結合。堅持體育鍛煉是另一有效的預防途徑。運動可以增加人體興奮性神經遞質的分泌,增強人體的代謝功能而不易疲勞。
3.善于溝通,心態積極。心情愉快,性格開朗,善于溝通,學會傾訴,不僅可以增進機體的免疫力,而且有利于身心健康,同時還能促進身體骨骼里的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起來,使得皮膚紅潤,面有光澤。
4.氣血雙補,合理膳食。合理的膳食搭配是身心健康的基本保障。日常生活中,除了服用傳統的黑芝麻、紅棗、豬肝、藕、胡蘿卜可以滋補氣血外,以“氣血雙補”見長的阿膠漿等更是白領人群的不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