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字碑上的字是契丹字不是女真字
《郎君行記》中的少數民族文字為契丹字可以說鐵板釘釘,確鑿無誤。
責任編輯:朱又可
無字碑上的《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行記》
(本文首發于2017年4月13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無字碑上的字是契丹字不是女真字 郭沫若的誤讀影響至今》)
位于陜西省乾縣的唐乾陵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合葬陵。在陵前立了兩塊豐碑。一為給唐高宗立的《述圣紀》碑,另一塊則是給武則天立的無字碑。當時沒有往無字碑刻字。至于沒刻字的原因則眾說紛紜。
到了金代天會十二年(1134年),空白的無字碑的正面中央上半部分圈出了一塊地方,刻了《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行記》(簡稱《郎君行記》)。從此之后,陸陸續續的有人往無字碑上刻字,現在碑的四面均刻滿。其中最有名的是《郎君行記》。
《郎君行記》四周有花紋,上半部分用篆體漢字刻了碑額共三行12個字:“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行記”。下半部分共有11行碑文,先是五行少數民族文字,接著是六行漢字。最后一行漢字是“右譯前言”四字。它清清楚楚明白無誤地告知后人:右邊的漢字是翻譯的前面語言。其漢字部分為:
大金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