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名記】別以為這僅僅是樓市調控圍堵“影子信貸”
對于決策層而言,簡單的擠壓“樓市泡沫”顯然不是此輪調控的政策目標。
責任編輯:顧策
2016年11月13日,浙江省杭州市,杭州郊區某在建樓盤。
(本文首發于2017年4月20日《南方周末》)
對于決策層而言,簡單的擠壓“樓市泡沫”顯然不是此輪調控的政策目標。中國經濟正面臨著一個難得的改革“時間窗口”:在抑制金融泡沫、防止系統性風險爆發的同時,通過“降杠桿、調結構”建立起金融監管和房地產行業的“新型長效調控機制”。
2016年4月1日,住建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關于加強近期住房及用地供應管理和調控有關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這也是自北京開啟全國樓市調控升級后,首次出臺全國性樓市調控文件。
《通知》要求各地要根據商品住房庫存消化周期,加強和改進住房及用地供應管理,改善住房供求關系,穩定市場預期。
4月7日,銀監會發布《關于提升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指導意見》,要求金融機構牢牢把握住房的居住屬性,在分類調控基礎上嚴禁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切實抑制熱點城市房地產泡沫。
兩大行業主管部門同步推出的重要文件,正式確立了在此輪樓市調控中的多方“協同作戰”模式,也將此前“各自為政”式的地方樓市調控政策,納入了統一的全國性調控政策框架。
緊接著,銀監會又相繼發布了《關于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切實彌補監管短板 提升監管效能的通知》等文件,針對十大重點風險領域分類施策。
自2016年9月底熱點城市限購限貸,到3月中旬的北京“十日九政”(連續10天內九次出臺樓市調控政策),過去半年中樓市調控“沒有最嚴,只有更嚴”,已有數十個城市與地區陸續加碼樓市調控政策。
但在數以百計的地方調控政策背后,包括政策執行者在內的市場各方,對此輪樓市調控的深層邏輯依然缺乏理解,各地金融監管與房地產調控政策之間也缺乏足夠的協調。
正因為如此,早在2016年9月底啟動的樓市調控,在長達半年時間里似乎陷入了某種“游擊戰”式的僵局中:在一線熱點城市漲幅放緩、成交量大幅下跌的同時,漲價熱點迅速擴散至周邊三四線城市;新房漲幅受限后,二手房市場漲幅便開始“接力”;而當銀行房貸按揭受限,打著“消費貸”名目的變相房貸隨即出現……
在前期樓市調控政策不斷“加碼”的同時,國內房地產整體銷售規模卻依然增速驚人:2017年2月份住戶部門中長期貸款增加380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幅高達109%;一季度21家房企共實現合約銷售6215.73億元,同比增長近70%。
房產中介機構安居客發布的數據顯示,購房者信心指數在去年11月因樓市調控下跌之后,2017年3月又回升到基準線上,64%的被調查者認為今年房價會繼續上漲。
但就在房企們“不差錢”的拍地豪氣背后,支撐土地舉牌熱潮的融資市場卻開始走入流動性緊縮的“寒冬”:作為企業融資重要渠道的債券市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