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王遲暮?
某種程度上,鄧耀和他的百麗堪稱香港本埠制造業的榮耀,也是香港和內地在資源互補、合作共贏上的典范。
責任編輯:顧策
百麗鞋大減價SALE打折的櫥窗。
(本文首發于2017年4月20日《南方周末》)
香港九龍油麻地的吳松街,老街坊們至今記得那位前鋪后居開了一家小鞋店的孤寒佬。“佢老婆成日揾我補鞋,好中意講價,十元八塊都要慳。”一位被幫襯過生意卻從來沒賺到多少錢的補鞋鋪鄰居回憶。
近四十年后,當百麗國際(01880.HK)2007年5月23日于港交所掛牌之際,有關鄧耀的這段往事又被翻將出來作為談資。只不過這一次,更像是“英雄莫問出處”的佐證。
72歲的鄧耀自然不會忘記昔日為五斗米終日忙碌、一元錢當兩塊花的歲月。從15歲以學徒身份躋身造鞋業,到在九龍寨辦起一間僅有4人的工坊,他每日至多趕工三雙成品,通常從啟德機場搶到國際游客訂單到最終交貨只有兩天時間。
之后,便是介入零售打通女鞋制造的全產業鏈,進軍中國內地市場,成就女鞋之王。某種程度上,鄧耀和他的百麗堪稱香港本埠制造業的榮耀,也是香港和內地在資源互補、合作共贏上的典范。
百麗國際上市無疑是一次加冕儀式。公開發售遭500倍超額認購,86.6億港元的募集資金雖未見得大書特書,但此前4380億港元的凍結資金總量卻一舉打破2006年中國工商銀行4156億港元的凍結紀錄。而開盤時8.4港元的股價亦較6.2港元的招股價提振35.48%。
但對坊間來說,還有兩件事似乎更值得津津樂道,先是法國LVMH集團阿諾特家族斥資3000萬美元入股百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