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故事,他想聽又不敢聽

這是一出以喜劇鋪墊的悲劇。就像當年的《驢得水》,這部不顯山不露水的小戲迅速博得了圈內圈外的好評。

責任編輯:李宏宇

導演一弛要把他對北京、對父輩、對曲藝的理解擱進戲里。(李宴/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4月20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父親的故事,他想聽又不敢聽 “ 舞臺廣播劇”《三昧》的由來》)

這是一出以喜劇鋪墊的悲劇。就像當年的《驢得水》,這部不顯山不露水的小戲迅速博得了圈內圈外的好評。

“父母的經歷,我肯定不能忘記。但我有一個基本的觀點:每代人都不容易,只是受到的苦各不相同。我們這代人也哭,看著房價我們欲哭無淚。”導演一弛。

刻意做舊的舞臺,背景處是兩棵白色的寫意的樹,左邊斜逸一枝,右邊斜逸一枝。紅色的框架大致搭出一間房的龍骨。房間正中擺放三桌三椅,桌椅后的木衣架上搭著演員要更換的行頭。幕間的黑場,一個穿長衫戴瓜皮帽的姑娘把寫著每一幕名字的水牌擱上舞臺右側的架子:教子、三不老、醋章、取燈兒、石雀、靈境、百花深處……有十幾個之多,都是老北京的胡同名。

演員不急著演,張嘴便說,對白、旁白、背景音效——蟬鳴鳥叫、老北京的吆喝、茶館戲臺里的大鼓京戲、槍聲炮聲、駝鈴鴿哨——都從他們嘴里出。

旁白字正腔圓,像戲匣子里的廣播劇,文詞流麗,乍聽之下,光靠耳朵有些逮不著——論理這是毛病。但持續的語音輸入造成了一種介乎張恨水和劉紹棠之間的文藝腔,舊京的氣息撲面而來。悟性好的觀眾可以立刻看出這戲向傳統說唱藝術致敬的意思,更進一步,能悟到一點說唱藝術的平易和包容:來,咱們說一段兒,從古到今,悲欣交集,我說著,您聽著……

“舞臺廣播劇”《三昧》,2016年11月在北京鼓樓西劇場首輪上演。就像當年的《驢得水》,這部不顯山不露水的小戲迅速博得了圈內圈外的好評。2017年4月16日,《三昧》結束二輪演出。

導演一弛原來的職業是逗人發笑。第一次玩票做戲,他讓很多人流出了眼淚——從90歲的藍天野到很少進劇場的90后北京姑娘。

話頭兒起在1945年抗戰勝利,繼而回溯到1928年“北京”改叫“北平”,1937年日本人打進宛平城。再由1937年跨到1945年、1949年、1956年,直到北京奧運。一條胡同里三個青梅竹馬的孩子,10歲的永清愛讀書,9歲的曉武愛打仗——“等我打贏了,新的舊的都是吾們的”,8歲的如意喜歡跟倆小哥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