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三國也是一種成年禮
今天很多人對人生的態度,特別是談論政治的方式,也還受到這類小說的影響。
責任編輯:李宏宇
《三國志》中的《倭人傳》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關日本的文獻,對日本人影響很大,許多關于三國的游戲,都是日本人研發的。
(本文首發于2017年4月20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既然讀“三國”等于成人禮 戴燕談《〈三國志〉講義》》)
對好多中國人來講,閱讀《三國演義》這一類講史的小說,就等于在接受“成人禮”,接受一種成年的教育,從這里頭去認識人、人際關系、社會、政治等。今天很多人對人生的態度,特別是談論政治的方式,也還受到這類小說的影響。
復旦大學教授戴燕把《〈三國志〉講義》寫成了書。書的內容脫胎于戴燕為復旦大一新生開的一門《三國志》通識課。每期都有不同專業的大約一百名學生選修此課。戴燕為自己設定的最低目標是“不要講得學生都跑光了”。她希望自己能夠逃離開權謀、打仗、君臣父子、恩義情仇,講出一個不一樣的“三國”。
傳統“三國”歷史敘事中一帶而過的人物,往往會成為戴燕專門的一講。曹操的夫人卞氏就是一例。卞氏本是倡女(歌舞藝人),卻可以在董卓威逼利誘的危難之時,攔住曹操要四散的部下,在兒子曹丕被立為太子之后,也并沒有喜形于色,忘乎所以。曹操稱贊她“怒不變容,喜不失節”。曹操殺死楊修后,給楊修的父親楊彪寫了一封信,講“不得不”的理由。夫唱婦隨,卞氏給楊彪的夫人寫了一封信,動之以情。
華佗也是一例。戴燕分析了他的醫案,發現這位神醫的治愈率其實只有百分之五十,三國時期人們對于生命、疾病和醫術,有比今天更達觀的態度。
時間的線索在《〈三國志〉講義》中極為靈活;史料之外,理解力和想象力常起到勾連的作用。寫魏明帝一章,戴燕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魏明帝時代是曹魏的鼎盛時期,什么都好,蜀、吳簡直都不在話下??墒沁@個黃金年代很快就過去了。魏明帝的爺爺曹操活了66歲,他爸爸曹丕活了40歲,他才活了36歲,他的兒子生下來就夭折。這個人的內心應該是什么樣的?他死以后,司馬氏的力量越來越大。文學上面,阮籍、嵇康特別是阮籍那種隱晦的詩風也取代了建安時代明朗的風格,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轉變?”帶著這些問題,戴燕把魏明帝曹叡的材料和他母親甄氏的材料、何晏贊美魏明帝的《景福宮賦》對讀,試圖分析曹叡的心理創傷。
《〈三國志〉講義》里似乎沒有作者的態度,但寫誰不寫誰,怎樣寫,已是剪裁。曹操和諸葛亮跟慣常印象就不大一樣。諸葛亮,有擔當也有局限,并不一味是千古完人。曹操有權謀一面,同時也是心胸開闊的文藝青年,“雖在軍旅,手不釋卷”,與文人寫詩唱和,開創“全在氣象,不可尋枝摘葉”的建安一派。
《三國志》水平究竟高不高?
南方周末:書的前言部分交代了陳壽的歷史觀:他認為漢魏晉之際的更替是“天經地緯,理有大歸”,這跟過去“漢賊不兩立”的講法很不一樣。
戴燕:對陳壽寫魏蜀吳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Golrad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