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前問茶
山中的清氣和長途的跋涉,能夠使鼻涕、泥沙似的藕粉都吃出鮮味來,則我眼前比之藕粉上相得多的茶和菜,其鮮美也可知矣。
責任編輯:楊嘉敏
雨前茶,半天的收成。
(本文首發于2017年4月17日《南方周末》)
九溪十八澗在西湖以西的群山之中,“北接龍井,南貫錢塘江”。自之江路的九溪徐村起步,往云山深處行去,一路茂林、芳草、溪澗、茶田,觀之不盡,末了來到風篁嶺上的龍井村,便是龍井茶傳統四字號——“獅、龍、云、虎”之最上品者:獅峰龍井原產地。龍井問茶,可從九溪起問。
唐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獨推靈隱冷泉亭,認為冷泉的風景“最余杭而甲靈隱”;這一說法,晚清學者俞樾是不以為然的。主講杭州詁經精舍三十一年的“老杭州”俞樾,力主“九溪十八澗乃西湖最勝處,尤在冷泉之上”。儼然與前父母官打了一場異代不同時的筆墨官司。私以為,西湖的山山水水可謂各擅勝場,很難分出軒輊。不過,局外人由此“官司”,也可略見九溪之佳勝了。
重重疊疊山,高高低低樹,叮叮咚咚泉,曲曲折折路,九溪之勝也。
近代鐘情九溪的聞人甚多,蔣介石的“文膽”陳布雷便是其一。他曾用多年積蓄在徐村買地,為理想中的退隱做準備。不料塵夢破碎,棄世后,歸葬于徐村蘿卜山。若干年前清明時,我曾到過他的墓園。這是一個獨立的小園,圍墻不高,藤蘿在墻頭牽繞,四圍高樹拱衛,顯得十分清幽。園子干干凈凈的,有農婦裝扮的青年女子在庭中灑掃。墓碑前,未知出處的三捧鮮花靜靜供立著。退回步道,北行不遠,尚有一對父子墓,是詩人陳三立、書畫家陳衡恪埋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