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留守少年:想爸媽了就吹豎笛
跟在外打工的父母通電話時,榕鴻總會用豎笛吹上一曲《世上只有媽媽好》。只是一小段,“不會太久,因為話費很貴。”夜空中,清脆的笛聲順著電話線,悠悠地傳向遙遠的海南。
今年10歲的榕鴻是廣西大化縣山區八好明園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去年12月,城里來的音樂老師文靜在這里教了一期豎笛課程。榕鴻幸運地成為了首批15名學生中的一名。短短五天孩子們學會了三首曲子,生活也因此發生了一些微小卻深遠的改變。
像榕洪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自2007年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及其家人捐資發起的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明園慈善基金以來,歷經十年發展,累計投入資金近1500萬元,援建了九所明園學校,幫助了2255位孩子,并從2014年開始,以豎笛培訓為紐帶,組織學校開展藝術教學活動,提升學校的辦學特色,讓孩子們有更多接觸音樂的機會。
“音樂沒有界限,我們希望用音樂來啟蒙孩子們的內心,這是我們做明園學校豎笛項目的初衷。”明園基金理事長陳園如是說,“扶貧幫困,促進貧困地區教育水平的改善,用教育的力量幫助貧困地區精準脫貧,是明園基金一直以來的心愿。”
截至目前,明園基金已在兩廣、吉林、湖南、西藏等地援建了9所明園學校,并持續開展了十年支教行動,為鄉村學校的孩子們帶去音樂、體育、美術等素質教育課程。
吹豎笛的少年
事實上,馬明哲及其家人始終重視教育慈善,關心農村的基礎教育。城鄉之間巨大的教育鴻溝、偏遠貧困地區落后的教育資源也讓馬明哲堅定了持續投入教育公益事業的決心。
小榕洪所在的八好明園小學是明園慈善基金在全國興建的第六所明園學校,這是一所全寄宿的學校。據校方介紹,幾年前的宿舍樓還是破舊不堪,床不夠,五六個孩子擠一張床上,一睡就是六年。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了2015年,明園基金來了,他們幫助學校援建了宿舍樓。學校宿舍因此從5間躍升到了18間,這座4層高的宿舍樓是全校最豪華的,紅白相間的外墻格外顯眼。
兩年前還未整修的學生宿舍。
孩子們的寄宿生活是以七天為周期,往返家和學校的“兩點一線”。榕鴻的家在山的另一頭。每周,榕鴻都要沿著公路走上一個多小時來上學,住得最遠的孩子得走上三個多小時山路。
按照慣常定義,這所小學里幾乎所有孩子都可以被貼上“留守兒童”的標簽,因為他們的父母大都在南寧打工。孩子們總說,南寧是他們最想去的地方。“有些幸運的小孩,學校里頭還有哥哥姐姐照顧。”羅校長介紹。然而,一些孩子早早從一年級、甚至學前班就要開始獨立生活。
與年幼獨立相比真正痛苦的是:“晚上有時會想爸爸媽媽想到睡不著”。跟大部分留守孩子一樣,榕鴻與父母溝通便是周末的一通電話,在電話里,父母總告訴他,要認真學習,要考一個好大學,要走出大山,平時要注意安全,不要拿陌生人東西……
懂事的榕鴻總是報喜不報憂。學會了豎笛,他就經常吹給父母聽。平時受了委屈,他也會在宿舍吹《世上只有媽媽好》。“我相信他們能聽到。”10歲的榕鴻很肯定地說,眼眶里有淚花在打轉。
城里來的音樂老師
事實上,榕鴻和他的小伙伴們接觸豎笛只有不到半年時間。在此之前,他們從來沒有接觸過音樂,更不懂樂理知識。直到2016年12月4日,他們見到從城里來的文靜老師。
從廣西藝術學院畢業后,文靜在南寧一間機構教授音樂課程。用她的話說,過著“典型城市白領”的生活,陪伴左右的都是衣著光鮮的都市樂童。為了在鄉村學校推廣藝術教育,明園基金兜兜轉轉找到文靜,希望她能在八好明園小學培養一支豎笛隊伍。
這番尋覓的背景是,過去十余年全國范圍內轟轟烈烈的教育扶貧運動。政府、企業、社會團體乃至個人,希望將新鮮事物傳遞到農村,盡可能縮小城鄉教育差距。2014年,明園基金率先將豎笛演奏作為切入點,以此來啟蒙孩童的音樂感知。
經過仔細考量,學校決定首期豎笛班在三四年級進行試點。學校的想法是:“一定要把這群學生培養起來,以后可以傳承下去。”
走了近4個小時的高速和盤山公路后,文靜來到了這個大山里的小學。她的住處是飯堂邊的兩層的宿舍樓,白墻上有不少污垢,墻角的藍色油漆已然斑駁,但這已是整所小學最好的教師宿舍樓。正值學生返校,早回來的孩子遠遠圍在門口的欄桿邊,好奇又害羞地望著新來的“客人”。“對山里孩子來講,一切外來的東西都覺得新鮮,何況是專教藝術的老師。”學校教導處主任陸桂景說。
八好明園小學一隅,明園基金幫助學校援建了宿舍樓。
短暫調整后,文靜就開工了。第一堂課上,她在白板上寫下了《小星星》的簡譜。教唱一次后,文靜邀請孩子們唱出來。文靜清楚地記得,一些大膽的孩子踴躍地舉手,舉手姿勢還非常標準:左手平鋪在桌面上,右手小臂豎得筆直,手肘壓著左手指。
一個晚自習時間里,文靜選拔出了15個學生。此后五天里,15個少年生平第一次得到專業的音樂指導。而作為八好明園小學的資助方,明園基金則給這些孩子每人配發了一支豎笛。
每天晚上8點,文靜老師與孩子們開始上豎笛課。
孩子們對豎笛的熱情非常高,每天晚上8點多就開始上課,不懂的孩子課后還會到文靜宿舍請教。很快,孩子們就學會吹奏了三首曲子:《小星星》,《歡樂頌》和《世上只有媽媽好》。
文靜老師離開后,他們依然沒有停止練習:下課練,晚上練,回家練……如此小半年,對旋律早已了然于心。當記者問起“第一首曲子”時,十余個孩子幾乎同時背誦出旋律:1 1 5 5 6 6 5 ,4 4 3 3 2 21……
一支豎笛承載的夢想
每天跟15個豎笛少年坐在一起的,還有快40歲的陸桂景,他是這支豎笛隊的負責人。
陸桂景出生于廣西都安,曾在廣東惠州一所私立小學教書,十余年里,他從普通教師一路做到教導主任,也算是事業順風。由于父母年邁需要照顧,他帶著一家老小回到故鄉。2016年9月,他來到八好明園小學報到。
和來支教的志愿者一樣,陸桂景的到來,被孩子們看作是“外面的世界”的代言人。
每當講起外面的世界,“底下的孩童眼睛里放著光,眼神里滿是崇拜與向往”。陸桂景將這種眼神稱為是渴望,緊接著反問記者一句:“渴望你懂嗎?”
如同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里的劇情,助理教師克萊門特在一原本沒有音樂課的鄉村學校,用音樂一步步打開孩子們的內心。豎笛班的開展,讓這種渴望轉為了希望。
自2014年明園學校的豎笛項目發起至今,已有六所明園小學陸續參與其中,成效顯著,有的學校的豎笛隊還多次參加區級市級匯演,形成了學校一大特色。
從這一點上看,對這些生在鄉村、長在深山的孩子而言,小小的豎笛承受著希望的重量,某種意義上成為又一條通向“外面世界”的管道。
小小的豎笛承載著孩子們的希望的重量。
“只要吹得好,就能到外面去表演。”半年前,文靜老師也許是無心的一句話,就像一顆種子撒進15個孩子的心里。半年后,當記者再次跟孩子們提到“豎笛”時,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要表演”。一個四年級的女孩笑得露出牙齒:“表演就可以去南寧看媽媽了”。
三首曲子中,豎笛少年們最愛的無疑是《世上只有媽媽好》。
為什么呢?
穿著格子上衣的志合大聲說:“這首歌教會我要感恩,長大以后要報答父母,所以喜歡。”
喜歡捂嘴笑的鳳秀說:“喜歡這一首歌原因是跟媽媽親。”
最角落的榕鴻則低聲說:“想把這首歌吹給媽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