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該賺錢嗎?

2017年3月7日,摩拜單車入圍“中國社會企業獎”

責任編輯:呂宗恕 實習生 林志偉

截至2016年11月底,格萊珉銀行中國版——中和農信累計給農戶放款161萬筆,放款金額達到184億元。(高鴿/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4月27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創業為賺錢,還是為解決社會問題? “社會企業”AB面》)

一個要為投資人負責的互聯網新興公司——摩拜單車,因入圍“中國社會企業獎”而廣受爭議。另一個曾在行業內備受推崇的老牌社會服務機構殘友集團似乎想擺脫“社會企業”這個身份。這是為什么?

2017年3月7日,摩拜單車入圍“中國社會企業獎”的消息一出,中國公益圈頓時炸開了鍋,隨即掀起“什么是社會企業”的激烈討論。

“社會企業”這一概念進入中國要追溯到2006年。彼時,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孟加拉格萊珉銀行創始人尤努斯說:“傳統的慈善方式不具備造血功能,不能解決困難群體的根本問題。社會企業與傳統的慈善組織相比較,其創新性、可持續性更強。”因此,用商業手段解決社會問題成為社會企業傳播最廣的原始定義。

然而,這種有情懷的企業形式在中國長達十多年的推廣中仍然面目模糊,相關方對其概念和模式也未能達成共識。南方周末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多方探索實踐者的訴求不盡相同,行業需要影響力、企業強調規?;?、政府傾向小而美。

摩拜入圍社企大獎

“收到摩拜單車的申請表后,我們執行團隊還是蠻激動的,這是一個跟我們想象中不一樣的企業。”中國社會企業與社會投資論壇秘書長盛少嵐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2016年11月,中國社會企業與社會投資論壇(以下簡稱:社企論壇)啟動首屆中國社會企業獎的評選活動,用于表彰和鼓勵以創新的商業模式,大規模、系統化地解決中國現階段面臨的主要社會問題的企業。獎項評選面向包括有社會屬性的商業企業、具備商業模式的社會服務機構以及致力于扶持社會企業發展的社會投資機構。

社企論壇由中國17家有志于推動社會企業與社會投資的知名基金會和公益創投機構于2014年共同發起。截至2017年1月25日,社企論壇共收到了183份申請材料,其中摩拜單車申報了環境、能源和生態農業領域獎以及互聯網+獎兩個獎項。

南方周末記者在評委打分表上看到,第一項指標是社會使命,即企業的愿景和使命具備清晰的社會目標;企業創辦和發展的初衷包含滿足社會剛需、指向社會痛點,并以此為出發點解決或改善社會/環境問題。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公民社會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袁瑞軍是這次評獎的標準制定委員會成員。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摩拜單車不是經典定義里的社會企業,但還是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lee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